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艺术哲学 第四章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创造
艺术哲学 第四章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创造
• 说来自己也不相信:经过长期的石膏模型奋斗之 后,我的环境渐渐变态起来了。我觉得眼前的“形 状世界”不复如昔日之混沌,各种形状都能对我表 示一种意味,犹如各个人的脸一般。地上的泥形, 天上的云影,墙上的裂纹,桌上的水痕,都对我表 示一种态度;各种植物的枝、叶、花、果,也争把 各人所独具的特色装出来给我着。
• 至于某人更适合于在哪一种感性领域里成为工 匠,这倒是有先天遗传因素的,也就是说,能做 哪一类匠人,这一点是先天规定的。
• 成得了艺术家或成不了艺术家,是后天规定的 。不过,这里讲的“后天规定”,并不完全在个 人主观努力的范围之内,它更多地属于时代命运 的规定,属于由时代命运所带来的现实遭际,对 此,我们作为个人其实也没有选择。
• 概念赋形
•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 我们每每惊叹于某些艺术家的创造性的想象力, 说它们美妙绝伦。艺术作品的独创性,依刘想的 话来说,乃是“神用象通”的结果。而“神用象 通”又从作者的“情变”中孕育而成。何谓“情 变”?依我们的理解,当指情感的升华,即由日 常情感而达到具有超越性的生存情感。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巧妙的艺术构思,并不依赖于技巧上的 别出心裁,而是来自艺术家深广的情操。 所以,在“艺术家”“艺术天才”这一概 念中,首要的内涵就是“神思”。
• “艺术天才”虽是天才,要形成神思,仍须付 出生活苦难的代价:他既要处在实际生活的利害 冲突与种种磨砺之中,却又要能够超然物外,不 操心和执著于利害得失之分别。如此,他才能把 具体的生活感受上升为对人类处境之真相和意义 的领悟。
• 他是这样去学习技巧的:他能迅速地领会它们 与体验之呈现之间的内在联系。
• 从古以来真正的天才都感到完成作品所需要 的技巧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有本领迫使最枯 燥和表面上最不易驯服的材料听命就范…艺术家 对于他的这种天生本领当然还要经过充分的练 习,才能达到高度的熟练;但是很轻巧地完成 作品的潜能,在他身上却仍然是一种天生的资 禀;否则只靠学来的熟炼决不能产生一种有生 命的艺术作品。
• 一个人能不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一个标准:要 看一看他对形象的材料有没有足够的兴趣,能不 能与形象的材料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 如黑格尔所说的,凡卓越的人物都有超乎寻常 的广博的记忆力。
• 深广的心灵的特征就是能够不断地开拓兴趣的 领域,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许许多多的事物上去 。
• 斯特拉文斯基在其《音乐诗学六讲》中有这 样一段话:“一个人是否真正的创造者,可以 根据他在自己的周围的那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事 物中发现值得注意的内容的能力来衡量。他所 关心的并不一定是优美的风景,他也无需用稀 世珍宝把自己包围起来,他也无需苦苦寻见, 以求有所发成为他工作的向导。”
• 三、艺术家的形象记忆力
• 记忆力有两类:一类是形象的;一类是逻辑的 。逻辑的记忆力涉及的是事物的特殊的规定性以 及诸事物之间的因果关联和逻辑关联。形象的记 忆力涉及的则是事物形象的多样化以及诸形象之 间的联系。
• 丰子恺先生曾在《视觉的粮食》一文中回忆自己
当初面对着石膏像作素描写生时的感受:
• 二、艺术家的神思
• 开首即借用(庄子·让王》中的话—“形在江 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用以指明“神思”的 本意是指人心可以突破眼前景物之局限而达于高 远之境界,故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艺术 之构思,不是做当前景物之奴隶,而是神思。我 们在此引述其中的两段文字:
•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 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 ,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 所谓“艺术天才”,非指匠人意义上的天赋。 “有天赋的匠人”并不是艺术家的本质属性。那 么,该从何处去指认艺术家的“天才”呢?让我 们先来看一看“艺术天才”成立的前提。
• 第一,他敏于领会包含在日常生存情感中的超越 性存在。
• 生存情感之达到对自身超越性的自觉。这种自觉并不是在理性层 面上的观念,而是在情感之中的,是在情感中的感悟,或者说是“ 与感悟相统一的情感”。经常发生“与感悟相统一的情感”,乃是 造成“艺术天才”的第一方面的前提。
• 造成艺术天才的第二方面的前提是,善于将工 匠性的构形技巧与对超越性存在的感悟统一去, 使前者成为后者的表现手段。
• 同样地,也可以倒过来说,对于艺术天才而言 ,也不存在仅仅作为技巧的技巧,亦即不存在离 开想象的技巧。对艺术家来说,技巧是想象的器 官。艺术家的想象力,让技巧灵化,使之成为性 灵的表达工具,从而摆脱了技巧之单纯的工匠性 。就此意义而言,技巧在天才眼中是既实又虚、 既有又无的。
• 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 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 在这两行诗句中连用了四个地名,很少有人敢 这样写。四个地名堆砌起来,会让人觉得枯燥而 机械,但我们读这首诗时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 一连串的地名在此恰好生动地表现了在战乱甫定 、喜还故里之时的那种归心似箭的体验。四个地 名的枯燥材料,在杜甫的笔下,反倒成了意气风 发的精神形象。显然,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文学天 才。
• 第一节 艺术家的基本特征
• 一、“艺术家”何人 • 艺术家首先是常人。 • 常人潜在地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有用艺术表达情
感的冲动。 • 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首先必须是匠人。
• 匠人是可以培养的,因此,匠人与常人没什么 区别,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匠人,只要有特定 的条件,受特定的训练。自然,在成为匠人这一 点上,常人之间会有个体差异,有些人在某些感 性领域内可能比较迟钝,在另一些领域中则比较 有天赋。严格说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 己的工匠领域。
• 四、技巧与体验的同一性
• 因此,提出如下问题是有意义的:创作技 巧的本质是什么?它与作品之形成的关系是什 么?一望而知的关系似乎就是:技巧是造成作 品的手段。但是,在“手段”这个用语中, 正隐含着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手段”是用 来造成作品形式的东西,而“目的”则是作 品的内容。
• 一般而言,艺术天才总是只属于一个艺术领域 。在艺术天才所属的艺术领域中,他的技巧与他 体验世界的方式是同一的。若他是画家,他对于 光、影、色彩、线条等,有一种把它们同体验世 界的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