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芪桂枝五物汤妙用32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妙用32例

黄芪桂枝五物汤妙用治各科32病例【方药】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克) 生姜六两(18克)大枣十二枚(4枚)【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二)【解说】本方主治血痹之证。

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也。

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

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

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

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

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

一、血痹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

于1973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

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400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

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

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

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

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

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

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

处方:生黄芪18克,川续断6克,大独活6克,大秦艽6克,防风6克,辽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酒炒自芍9克,桂枝9克,云茯苓9克,杜仲炭9克,川牛膝9克,台党参9克,炙甘草6克。

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服上方10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

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人参养荣丸。

8月1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

按小指内侧,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从经脉寻求,很明显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

处方:党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

水煎服。

9月3日六诊:上方服2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

(《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

二、痿证(原发性脑萎缩)胡青山医案:某女患,45岁。

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

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

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

用本方加减:黄芪150克,白芍50克,何首乌3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当归、鸡血藤、牛膝各20克。

水煎服,日1剂。

半年后基本痊愈,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

(《黑龙江中医药》1985;<1):20)按语:肌肉萎缩而见头晕气短,健忘,脉弱,气血虚候迭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牛膝等,以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获愈。

三、中风后遗症钟耀奎医案:陈某,62岁,广州江门。

1947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

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

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

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50余日,数易医,未效。

初诊: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750克,桂枝’750克,杭白芍750克,生姜750克,大枣100枚,虎胫骨300克,桑寄生300克。

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12碗,每小时服1碗。

二诊:服后证如前,惟大便1次,较溏而已。

再服原方,续服7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

续服至第10天,手足均能举动,但乏力,未能走动。

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10天。

三诊:余诊后第20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

改与干金附子散。

炮附子90克,桂枝尖90克,细辛15克,防风24克,生晒党参90克,干姜30克。

服3剂。

四诊: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平。

改与真武汤加味。

炮附子60克,杭白芍90克,云茯苓90克,生白术60克,生姜90克,虎胫骨90克,桑寄生90克,桂枝90克。

服10剂。

五诊:病者能行前来门诊。

此后以黄芪建币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

服20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

按语:本案重用黄芪至750克,桂、芍、生姜亦均用750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

钟氏自注曰: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

四、无脉症李宜方医案:田某,男,42岁。

1988年2月6日就诊。

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

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

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

血压左臂20/13kP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

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

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

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芍药12g,桂枝9g,红花10g,川芎10g,生姜3片,大枣6枚。

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

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20 g、丹参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12剂。

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

至此,服药不足20剂而症获痊愈。

(山东中医杂志1993;(3>:33)按语:(原按):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

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

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

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

《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不用”病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五、肩痛(肩周炎)张民钦医案:金某,男,48岁,1993年1月6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X线示: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

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

处方:黄芪30g,白芍12g,桂枝12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12g,秦艽1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服。

服药1 0剂后,右肩关节内旋及外旋外展功能恢复,疼痛较前减轻。

守法治疗2周而愈。

随访1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

(国医论坛1995;<3):11)按语:(原按):创伤性肩周炎临床较少见,但素体虚弱,复加肩部或上肢外伤史者容易诱发。

《素问·痹论》曰:“营气虚,则不仁。

”人至中年,素体“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邪遂凝于血脉,再加外伤,而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桂枝、芍药通阳行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鸡血藤、秦艽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温阳除痹之功,用治创伤性肩周炎可谓方证相符,故收效颇佳。

六、低热刘殿青医案:朱某某,女,35岁,教师。

1982年10月5日初诊。

低热二年余,体温常在37.5lC左右,偶尔达38℃。

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

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

证属气虚身热。

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5枚。

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发。

(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 按语:“甘温除热”大法,肇始于《内经》,自张仲景起,代有发挥,至金代东垣氏,其理论已臻成熟。

所使用方剂,概为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之属。

本案中气虚弱兼有营卫不调之候,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加白术、炙甘草者,以增培补中气之功。

七、盗汗刘殿青医案:张某某,男,36岁。

1982年6月5日初诊。

患者夜间盗汗二年余。

近因工作繁劳,盗汗加重,每夜汗湿衬衣,伴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肢倦无力,纳谷减少,面黄神疲,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缓少力。

此乃劳倦伤气,卫阳不固,营失内守之故。

拟益气温阳,敛营固卫,少佐敛汗之法,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桂枝lO克,白芍10克,炒党参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30克,生姜3克,大枣5枚。

上方服8剂后,盗汗止,食纳增加,精神好转。

继用黄芪30克,大枣5枚,煎汤代茶饮,巩固一周,随访至今未发。

(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按语:自古之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然于临床,并非绝对。

张景岳指出:“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

……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

盖火胜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

本案盗汗见头昏目眩,气短乏力,舌淡脉缓,显为阳气虚弱之证,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党参、煅龙牡以温阳益气,调和营卫,固表上汗,方证相对,是获佳效。

八、汗出偏沮高濯风医案:赵某,女,29岁。

1982年9月3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至子夜左半身汗出如洗,汗后自觉虚弱之至,伴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月事衍期、量少色淡。

高老予调和营卫、补虚敛汗。

药用:黄芪15克,桂枝、白芍各9克,白术15克,防风3克,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百合各30克,炙甘草6克。

连服9剂,汗止而寐安,心悸气短消失,月事如期来潮,色转红而量亦增。

继服3剂,固其后效。

(辽宁中医杂志1987;(1l>:25)按语:“偏沮”一证,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