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课件.ppt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最外层)
弧线表示 电子层
+11 2 8 1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数字1也可以表示 最外层电子数 圆圈表示 原子核 圈内数字表示 质子数 “+”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
⑴第一层最多容纳__2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__8_个电子。 (2)最外层不超过 8 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__2_个电子。
3. 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最外层)
弧线表示 电子层
+11 2 8 1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数字1也可以表示 最外层电子数 圆圈表示 原子核 圈内数字表示 质子数 “+”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没有中子) 4、不同原子,质子数不同。 5、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中某些粒子是带电的,以氧原子为例,说明为什么 原子不显电性?
1. 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氧
8
8
8
8
硫
16
16
16
16
镁
12
12
12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分组讨论】 观察表3-1中不同原子中各微粒的数目,
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氯
质子数 1 6 8 11 17
中子数 0 6 8 12 18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7
原子中: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情景激活】
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今天,咱们就来畅游原子的世界!
科学史话——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1803年,道尔顿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科学史话——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生
枣糕模型
1897年,汤姆生在原子内部发现了电子,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没有 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的区域
1、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分层排布: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 动的现象
钠原子的结构 (11个电子)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钠原子的结构 (11个电子)
第一层(2个)
第二层(8个)
第三层(1个) (最外层)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 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的
核电荷数为 13 ,核外有 3 个电子层,第二层上
有 8 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 3 个电子。
【亲手尝试】根据氧原子的结构图画出结构示意图
第一层(2个) 第二层(6个)
(最外层)
+8 2 6
4. 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书写正确的是( C )
+3 3 A
6 2 4 +10 2 8 +14 2 7 5
12
二 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 观看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模拟动画。
氢原子的结构 (1个电子)
行星绕太阳运功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电子层: 1 2 3 4 5 6 7
离的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B
C
D
本节课小结
一.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质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
原子 (+) 中子 不带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 2、核外分层排布: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 动的现象
3. 原子结构示意图:
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
科学史话——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英国科学家
行星有核模型
卢瑟福
1911年,卢瑟福通过精密的实验证明在原子
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电子绕核做高速旋转。
科学史话——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 ++
一.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质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
原子 (+) 中子 不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