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课时达标15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
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
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1~2题。
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A)A.①类岩石B.②类岩石C.③类岩石D.④类岩石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B)A.物理风化B.化学风化C.流水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
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
第2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安徽天柱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左图为天柱山主峰“天都峰”景观,为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右图中相对应的是( B)A.a和6 B.b和3C.c和5 D.d和14.有关左图中“天都峰”景观形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①受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而形成②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③受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④经历了地壳的上升运动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解析第3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再结合右图中“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确定d为变质岩;箭头“三进一出”的为岩浆,由此得出a为岩浆;4、6、7为重熔再生作用;由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确定b为岩浆岩;3为内力作用;剩下c为沉积岩,2、5为外力作用,故B正确。
第4题,出露地表呈现山岭的“天都峰”是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形成。
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其出露地表,后在外力作用下,受风化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故C正确。
浮来山又被称为浮来峰、飞来峰,有人用推覆构造来解释其成因。
推覆构造是一种岩层位移很大的断层构造,其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的岩块之上。
读推覆构造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C)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①④③②6.据材料推断浮来山的形成过程是( B)A.外力侵蚀—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推移上覆B.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C.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推移上覆—地壳上升D.推移上覆—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断块抬升解析第5题,首先要理解推覆构造的概念,然后以图中黑色岩层为参照岩层进行岩层新老关系的推断。
在没有发生水平挤压时,较老的岩层在下,较新的岩层在上。
最上面的②岩层最新,最下面的①岩层最老,黑色岩层之上的④岩层要比黑色岩层之下的③岩层新。
第6题,根据地质构造推断,该地岩层先是经历了水平挤压并发生了断裂,之后左侧岩块在相对运动中推移到右侧岩块之上,经过漫长时间的外力作用,上覆岩块中破碎的部分被侵蚀掉了,剩下了孤零零的浮来山。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南北向的褶曲、断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由图可知( B)A.①地蕴藏有石油资源B.②地岩层在张力作用下破碎,受侵蚀作用形成谷地C.岩层形成年代⑤地早于⑥地D.目前③地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挤压、抬升8.②④为同一条河流,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A)A.该河从图中断块山东侧绕过B.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南侧绕过C.该河从图中断块山西侧绕过D.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加之受侵蚀作用形成谷地;①地为向斜构造,没有石油;⑤地岩层形成的年代晚于⑥地;③地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
第8题,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
由图可知,②处河流的堆积物在北岸,说明河流偏向于南岸,河流由西向东流;④处河流的堆积物在南岸,说明河流偏向于北岸,河流由东向西流;由此说明河流从图中断块山东侧绕过。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图中字母表示不同的岩层)。
读图,回答9~10题。
9.上图所示地区( D)A.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的垂直运动B.有2处断层和6处褶皱构造C.飞来峰的岩性与所处地区的岩性相同D.E处岩层的年龄比P处岩层新10.甲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地貌成因是( B)A.背斜上覆岩层岩性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B.背斜顶部岩层张裂,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C.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易形成谷地D.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形成谷地解析第9题,图中岩层发生弯曲或断裂是水平运动的结果;图中有2处褶皱和6处断层构造;飞来峰的岩性与周围岩性不同;E处岩层年龄比P处新。
第10题,甲处为背斜,由于背斜顶部岩层张裂,抗侵蚀能力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
翠玉白菜(下左图)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下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这件翠玉白菜工艺品与右图中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C)A.①B.②C.③D.④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①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岩层年代不同②L1时a、b地表形态差异的原因是地质作用的差异③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经历了下降运动④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伴随着图中褶皱的产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3.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A.⑦-④-②-①B.①-②-③-④C.③-②-①-⑤D.②-④-⑤-⑥解析第11题,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翠玉白菜为变质岩。
③岩石靠近岩浆岩,容易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正确。
第12题,a、b为背斜和向斜构造,其形成是地质作用的差异;地表由L1演化为L2过程中,表面有沉积岩分布,说明其地势较低,故而经历了下降运动,D正确。
第13题,根据沉积岩下层岩层形成时间早于上层岩石年龄可知,⑦岩层形成时间早于④岩层形成时间;根据岩浆岩侵入关系可知,②岩层早于①岩层,而且②①整体晚于⑦④岩层形成时间,A正确。
14.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面剖面示意图(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
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之前?(以字母指代地层)(3)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
解析第(1)题,对照图例可知,C为砂岩,属于陆地河湖沉积特征。
E为深海沉积形成的石灰岩,G为浅海沉积的页岩,从E层到F层,由海洋环境变为陆地环境,与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有关;从F层到G层,由陆地环境变为浅海环境,与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有关。
第(2)题,图中C~K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和弯曲,褶皱一定是这些地层形成之后产生的,即K地层(最年轻)形成之后;N、O、P地层位于最上层,且呈水平分布,是形成最晚和没有发生倾斜、弯曲的地层,褶皱一定在这三层形成之前,即N地层(三地层中最早)形成之前。
第(3)题,根据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答案(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乏。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 m,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
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据考证,现今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
这里自古灌溉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岩层的相互运动关系。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挺拔险峻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是断层,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华山位于秦岭北坡,为断块山。
第(3)题,从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秦岭所在岩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相对下降。
(2)断块山。
华山位于秦岭北部,所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是大断崖。
(3)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陷落形成谷地(低地);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