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提升小组一、小组基本情况1.小组名称:自信提升,我可以!2.活动对象:五、六年级缺乏自信的学生3.参加人数:8人4.节数:五节5.日期:2011年11月7号至12月28号6.时间:活动期间的星期四下午(具体时间可变)7.地点:坑梓中心小学影音室 (具体地点可变)8.工作员姓名:舒仁姣二、小组目标增强组员的自信心,摆脱自卑,孤僻的心态,获得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乐观的面对生活。
1.让组员认识到自信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留意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态度的转变。
2 .解增强自信的方法,获得提高自信的技巧。
3.鼓励组员将在小组中习得的技巧和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招募方法1.班级老师推荐班上符合小组条件的学生。
2.工作员亲自到班上与学生交流寻找案主。
3.等招募到一定人数的参加者后,小组工作人员会安排亲自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填写一份自信测量表(见附件1)。
最后工作员根据面谈与量表的结果确定小组组员。
三、理念自信心是对自己在某方面“能力”的判断,对自己的价值、信念、意见及是非对错的肯定程度,自信心分为内在信心和外在信心,内在信心关乎个人的自尊感,个人对自己的感受,其中包括对自我价值的洞悉,自我接受等:而外在信心则关联到我们应付情况。
体验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可以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就是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估计。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可以说,拥有自信就拥有无限机会。
有了自信,便能更加从容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负性事件,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
尤其对青少年学生的自信心研究很有必要与迫切。
然而,目前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或者偏重于病理方面等消极心理因素的研究,而对于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的研究却较为欠缺,尤其是对青少年自信心的研究几乎没有看到。
此外,本次心理现状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目前在学校开展学生自信心提升小组非常有必要,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上课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敢举手。
看到这些现状,以及看到,“自信”或“自信心”是人类最为基本的内存品质之一,也是每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
自信心的强弱,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与制约着心理压力对自身的影响。
对于一个有自信的人,他会勇于面对挑战,努力向自己定下的目标进发,追求自我实现,不仅可以带来个人的成功感,个人在其他方面也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使自己更受人欢迎。
相反,对于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他会逃避挑战,不敢面对失败的风险,怀疑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
因此,有必要对他们的自信心的培养与训练。
另外,了解同工开展小组的经验,开展小组时通过与组员的交流和互动中我们发现,小组目标是使组员的多个方面在小组中得到提升与成长,然而却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
小组成员会感觉是在玩游戏而没有体验到成长的感觉;另一方面,一些组员确实在一个阶段的中得到一些体验和成长,但是由于小组原先的设计,在这些新获得的体验和成长还没有得到提升及内化时,就开始进入下个阶段的活动,组员们很快就将新得到的感受遗忘掉了。
因此,在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时也就丢掉了前面各个阶段的感受,以至到最后几乎是没有收获。
这些体会在我们小组的反思中,更加的突显出来,虽然我们的小组计划从目的及设计上几乎都没什么有漏洞,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得到启发,组成了这次小组构思的一部分。
这次的小组选定的对象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群,这样通过小组方法介入可帮助面对类似问题或有共同需要的组员,得以建立支援网络,并从组员间的互相支持中,得到更大的信心去改善,而且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大家可以相互监督,更能利用其他组员的回馈作改善的参考。
此次是按成员间的相互认识,到认识层面上的深化认识,再到行为上的提高改善,最后到巩固其所获得的提高自信的技巧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的,相信通过此次小组,成员都能有所收获。
四、理论与方法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自卑的对立面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
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如自己看得起自己。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又说:“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
”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
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
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卑的羁绊,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事业的辉煌。
大多青少年常出现焦虑、自卑、无助的心态,出现挫折心理、羞怯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这些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不自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也许因为某一件极其微小的事情使一个人的情绪低落,对自己失去原有的自信,对生活充满自卑。
不自信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素质评价过低;心理承受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认知行为疗法埃利斯的“ABC”理论(A——引发事件;B——个体的信念;C ——情绪、行为的后果,“ABC”理论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重要分析理论),人们是以情绪、行为的后果来应付引发事件。
但是情绪、行为的后果不是由引发事件引起的,在绝大部分情境中,情绪、行为的后果是由个体信念所引起的。
人们拥有一些目标,这些目标可能受到引发事件的支持或阻碍,面对这些支持或阻碍,他们会以自己的信念系统加以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是意识层面上的,也可以是潜意识层面上的,然后体验到该引发事件的情绪、行为的后果。
当引发事件(A)是愉快的、并且支持他们的目标时,那他们的个体信念系统(B)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然而当引发事件(A)是不愉快的、不再支持他们的目标时,信念系统会出现混淆的可能性,不合理的个体信念系统(B)就会发展起来,这些不合理的个体信念通常会引起麻烦的情绪、行为后果(C)。
当人们相信某些事情必须如他们所愿发生时,情绪困扰就会产生。
总而言之,认知行为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组员的不良认知的。
人类行为发展理论个人行为发展理论:人类一生处于不断成长及改变自身的过程中,因此,人类的潜能随着对社会的适应与再学习而不断无限地增长,这样团体工作才能通过团体的经验与智慧,增进个人身心的适度发展。
团队可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团队提供给成员看待、分析、解决问题新观点、新方法。
青少年不自信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自我消极暗示,它的形成可以是偶然存在,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存在,因为不自信而给自己乃至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则应该自我反省,有意识地通过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的建立远远难于不自信的形成,它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来完成。
所以,在增强自信的阶段中要有一定的恒心,不可半途而废、急功近利。
也不要认为自己是无药可救,因为世上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只要自己努力,任何事都不会难倒自己的。
克服不自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自身。
努力消除引起不自信的根源,提高自己的实力,从而提高自信的水平。
另一方面是他人,以别人的评价与态度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用别人的评价与态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提高自信的目的。
我们小组首先要做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需要、特长以及现在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提高他们的自信。
五、小组过程第一节,主题:幼苗期——相互认识,形成初步了解。
第二节,主题:现蕾期——认识自我,了解自信的重要性。
第三节,主题:现蕾期2——深入了解组员对自信的认识第四节,主题:开花期——学习提高自信的方法第五节,主题:结果期——巩固提高自信的方法规则:a.让学员们坐好,尽量采用让他们舒服和放松的姿势。
b.培训者给学员讲述如下的故事:美国华盛顿山的一块岩石上,立下了一个标牌,告诉后来的登山者,那里曾经是一个女登山者躺下死去的地方。
她当时正在寻觅的庇护所“登山小屋”只距她一百步而已,如果她能多撑一百步,她就能活下去。
c.讲完故事后,让学员们就此故事展开讨论,让他们讲讲听完这个故事后得到什么启发。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组员理解“激励”的重要性。
d. 参与人数:集体参与e.相关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你对“激励”有什么新认识?目标及意义:a.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
故事告诉我们,倒下之前再撑一会儿。
胜利者,往往是能比别人多坚持一分钟的人。
即使精力已耗尽,人们仍然有一点点能源残留着,运用那一点点能源的人就是最后的成功者。
人生中充满风雨,懂得竭尽全力抵抗风雨的人才是人生的主宰者,才不会被命运打倒。
b.引导学员了解这一层意思之后,可以鼓励他们多想一些激励的方法。
这个环节本身就是一个激发学员潜能的例子。
让学员们自己想一些激励法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记忆,以便将这种理念带回到工作中去。
(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