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数乘法(二)
灵武一小杨月红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4页——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包装”礼品盒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3.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一节课中,已经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用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内容既是对前一节课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
一是先把两个乘数看作整数来乘,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要想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缩小到原来的1/100,即从右向左数两位小数,点上小数点,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第二种方法是应用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行计算,初步掌握竖式的写法。
在实际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数学学习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但
班级人数较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教学中,可采用“扶”、“放”相结合。
由第一种算法初步过渡到第二种算法,允许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2)、把208缩小到原来的1/10 ,小数点就向()移动()位,是();如果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就向()移动()位,是();如果缩小到原来的1/1000,小数点就向()移动()位,是()。
2、口算:
0.2×3=5×0.01= 3.2+2.3=
10-5.5=
2.5×10=32.6÷10=
3.25×0=
4.8+1=
(提问:0.2×3= 2.5×10=怎么算的?5×0.01= 算式意义)
3、板演: 2
6×8= 85×24= 0.85+2.4=
4、不用计算,你能说出它们的积有几位小数吗?
师:淘气的生日快要到了,小伙伴们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份礼品,但在包装礼品盒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猜一猜,他们遇到的会是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猜到:1.要用到哪些材料?
2.要包装成什么样子的?
3.每种材料各用多少?
4.需要花多少钱?
……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他们选用了包装纸和彩带这两种材料,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用彩带2.4米。
下面是它们的单价:板书:包装纸:2.6元/米
彩带:0.85元/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买包装纸需要多少钱?
生2:买彩带需要多少钱?
生3: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
1.买包装纸需要多少钱?
(1)列出算式:2.6×0.8=
(2)探索方法
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可能想到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
2 . 6 扩大10倍 2 6
× 0. 8 扩大10倍× 8
2 . 0 8 缩小到1/100 2 0 8
第二种:
2 . 6 一位小数
× 0. 8 一位小数
2 . 0 8 两位小数
a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概括本组的方法,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b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②集体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你们喜欢哪种想法?
生1:我觉得第二种想法比较简捷,只要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生2:我同意生1的意见,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先按整数乘法计算,然后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刚才两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同学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
的想法,来计算小数乘法。
2.买彩带需要多少钱?
(1)学生列式:0 .85×2 .4=
(2)先估一估,再进行交流。
(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把0 .85看作1,把2 .4看作2,1×2=2(元),则买彩带大约需要2元钱。
)
(3)独立计算,小组交流。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同伴互助)
(4)全班反馈
0. 8 5 两位小数
× 2. 4 一位小数
3 4 0
1 7 0
2 .0 4 0 三位小数
(5)检查得数是否与估计的结果接近。
3.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口答)
4、小结“小数乘小数的一般方法”:
(1)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45页练一练第1、3、4、6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45页第2、5题。
六、板书设计:
包装
——小数乘小数
单价数量总价
包装纸:每米0.26元0.8米?元
彩带:每米0.85元 2.4米?元
2 . 6 扩大10倍 2 6
× 0. 8 扩大10倍× 8
2 . 0 8 缩小到1/100 2 0 8
2 . 6 一位小数
× 0. 8 一位小数
2 . 0 8 两位小数
方法:(1)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
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
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
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
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
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
出示问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问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要点。
(3)、练习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
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
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
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在发现中学会探究。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
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
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
我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