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2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2

问答题1.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加以简略说明。

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次要特征:腹位心脏、肛后尾、内骨骼一般特征(与无脊椎动物共有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后口、身体分节(分部)2.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现存脊索动物约有4万1千多种,分属2个类群3个亚门一、尾索动物亚门幼体具脊索动物 3 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消失,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终身存在。

二、头索动物亚门终生存在脊索动物 3 大特征,脊索纵贯全身,向前伸至神经管前端。

三、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一)圆口纲(无颌和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二)鱼纲(具颌和成对附肢、用鳃呼吸)(三)两栖纲(水陆两栖)(四)爬行纲(陆生、开始出现羊膜卵)(五)鸟纲(全身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六)哺乳纲(全身被毛、恒温、胎生、哺乳)3. 什么是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加以说明。

1 从幼体到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失去一些重要器官)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2 海鞘逆行变态:躯体前端吸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包括肌肉、脊索和背神经管的大部分)逐渐退化,残留的神经系统退化为神经节,眼点和平衡器消失,躯体被被囊所包裹,开始营固着生活。

4. 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幼体具3 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和背神经管仅见于幼体的尾部,而成体退化或消失——尾索动物;体表被有被囊(一种近似植物纤维素的囊状结构)——被囊动物。

5. 头索动物何以得名?为什么说他们是原索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1 其脊索纵惯全身并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所以叫头索动物。

2 因为:.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等典型的原索动物特征。

6. 简述文昌鱼的外形和躯体结构。

分析文昌鱼形态结构中的原始性、 特化型和进步性。

1 形态特点:体形似小鱼, 3-6 厘米,左右侧扁,两端尖,全体粉红色,半透明,平行排列 的肌节清晰可见。

2. 内部构造(1)皮肤表皮层(单层柱状细胞) 、真皮层(冻胶状结缔组织)(2)骨骼 尚未形成真正的骨骼,以脊索为中轴支架。

附肢:仅有不成对的奇鳍(背鳍、尾鳍、肛前鳍) 腹褶:腹面两侧皮肤下垂形成的结构(3)肌肉60 多对按节排列的“ V ”字形肌节,主要集中于背部。

(4)消化和呼吸器官食物随水流经口笠(触须) 、前庭、口(缘膜和触手) 、咽(内柱、围咽沟和咽上沟) 、肠、 肝盲囊、肠、肛门、体外。

呼吸:水由口、咽、鳃裂、围鳃腔、腹孔(围鳃腔孔) 、体外。

(5)血液循环 闭管式循环 狭心动物——无心脏,仅具能搏动的腹大动脉。

血液无色,在腹面由后向前流,在背面由前向后流。

(6)排泄器官数 10 对按节排列的肾管位于咽壁背方的两侧,与原肾相似。

代谢废物通过体腔液渗透进入 管细胞,经鞭毛摆动到达肾管、肾孔、围鳃腔、体外。

(7)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背神经管(无脑和脊髓的分化) 周围神经:脑泡发出 2 对“脑”神经、神经管两侧发出成对的脊神经 感觉器官:脑眼(光感器) 、眼点(色素点) 、感觉细胞(8)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生殖腺 26 对,无生殖导管 。

精巢白色,卵巢淡黄色3. 文昌鱼具有一系列 原始性特征 :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终生保持 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 以分节排列的肾管排泄等等, 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 渡类型。

在胚胎发育方面, 文昌鱼在一些方面与棘皮动物、 半索动物相似, 另一方面又与脊椎动物一 致,这也说明文昌鱼在两大类动物中处于 过渡地位 。

7. 试绘制文昌鱼的血液循环线图,肋主神脉 后主肠rm肠毛细管 •肝门挣脉 芦范「:•-」:一一!了»1畑脉 肝静脉 爾烁次;二閑也;「%鬆y ; ”- ;£汙轉8. 理解和掌握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各阶段的特征。

受精卵T桑椹胚T囊胚T原肠胚T神经胚文昌鱼身体前部中胚层以体腔囊法形成(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而后部的形成方式与脊椎动物一致(复杂的裂体腔法)。

特征1•文昌鱼在6~7月产卵,通常产卵和受精都在傍晚进行。

卵小而含卵黄少,为均黄卵,卵径0.1mm~0.2mm。

2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一桑椹胚一囊胚一原肠胚一神经胚各个时期,才孵化成幼体。

3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后,使许多细胞结成一个形似实心圆球的桑椹胚。

桑椹胚在继续细胞分裂的同时,中心的细胞逐渐向胚体表面迁移,从而变成一个内部充满胶状液的空心囊胚,囊胚中的腔为囊胚腔,囊胚上端的细胞略小,称动物极,细胞较大的下端是植物极。

4接着囊胚的植物极大细胞向内陷入以至与上端动物极细胞的内壁互相紧贴,囊胚腔因受挤压而消失,被新出现的原肠腔所代替。

原肠腔以植物极细胞内陷处的胚孔与外界相通。

此时胚胎已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分别称为内胚层和外胚层,胚体表面长有纤毛并能在胚膜中进行回旋运动。

胚胎发育到这个阶段称为原肠胚。

5原肠胚的后期开始胚体延长、产生中枢神经、胚层进一步分化及各器官系统的形成。

原肠胚自前端沿背中线至胚孔的外胚层下陷成神经板,与此相邻的两侧外胚层同神经板脱离,互相靠拢而完全愈合,是将来的表皮部。

下陷到表皮内的神经板首先在板的两侧往上隆起成神经褶,然后卷合围成背面留有一条纵裂的神经管,管内为神经管腔。

其前端以神经孔和外界相通,后端经胚孔与原肠相通成神经肠管。

6成体时,神经孔关闭成嗅窝,而神经肠管也闭塞不通并在胚孔部形成肛门,此时的胚胎称为神经胚.9. 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1. 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鉴别性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2. 文昌鱼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终生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以分节排列的肾管排泄等等,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3. 在胚胎发育方面,文昌鱼在一些方面与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相似,另一方面又与脊椎动物一致,这也说明文昌鱼在两大类动物中处于过渡地位。

研究文昌鱼对理解和说明动物的系统进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0. 试述脊索动物的起源。

关于脊索动物起源的假说主要有:腔肠动物说、环节动物说、纽虫说、节肢动物说、棘皮动物说等。

棘皮动物说: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中分为两支。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为无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

脊索动物的假想祖先原始无头类: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蠕虫状的后口动物。

原始无头类的发展一部分进化为原始有头类,进而演化为脊椎动物另一部分多数被淘汰,仅少数存留并演化为两支,其一为尾索动物,另一为头索动物。

脊椎动物的出现和演化脊索动物进化的关键阶段水中的进化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陆地上的进化11. 为什么说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的一个纲,简述其主要特征。

1. 无上下颌。

但由于适应寄生或半寄生生活具口漏斗(吸附)、舌上具角质齿和 1 对“唾腺”(抗凝血)。

2. 无成对偶肢。

支持奇鳍的为不分节的辐鳍软骨;尾鳍为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原尾型(内外结构完全对称)3. 脊索终生保留,无真正的脊椎骨。

4. 脑颅不完整:仅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颅骨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

5. 肌肉仍保持原始的肌节排列。

6. 具7. 没有胃的分化,肠内具螺旋瓣(增加吸收面积)。

8. 七鳃鳗雌雄异体,盲鳗雌雄同体,生殖和排泄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有特殊的鳃囊和内鳃孔,又称囊鳃类12. 七鳃鳗的消化、呼吸系统由什么特点?这些结构和七鳃鳗的生活习性有何关系?消化系统:1 口漏斗深处为口,无上、下颌。

2 口内具小舌,舌上有角质齿,称锉舌。

锉舌能上下运动将口开闭。

3 七鳃鳗靠口漏斗吸附鱼体,并借口漏斗和锉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有口腺,分泌物使血不凝固。

口后为咽,咽分背腹两管,背管为食道,腹管为呼吸管。

4 食道接肠,无胃。

肠为直管,肠内有纵走的螺旋状垂膜,称盲沟或螺旋瓣,伸入肠腔,增加消化吸收面积。

肠前端腹面具两叶肝脏,但无胆囊、胆管。

胰细胞群散布在肝和肠壁上呼吸系统:1. 呼吸管:口腔后部腹面分出的一支盲管,入口处有缘膜,当食物进入咽部时,缘膜即将呼吸管挡住,防止食物进入呼吸管。

呼吸管为一盲管,两侧寄有7 个内鳃孔,各通入一球形鳃囊,再经外鳃孔通出体外。

2. 鳃囊:球形,由两个孔,内鳃孔(通呼吸管)和外鳃孔(通体外),共有7 对鳃囊,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鳃囊内壁具许多鳃丝,起源于内胚层,为呼吸的本体。

3. 呼吸水流进出口:均通过外鳃孔,与鱼不同,鳃囊周围肌肉收缩,水流出,鳃囊弹性复位时,水流入,与口漏斗经常吸附在鱼体有关。

七鳃鳗因适应寄生生活,水流皆通过外鳃孔进出而别于鱼类。

水进入鳃囊,与鳃毛细血管行气体交换。

习性:七鳃鳗有淡水产,也有海水产。

均营半寄生生活,常用口吸盘吸附在鱼类身上,吸食鱼的血肉,给渔业造成危害。

13.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什么重要区别?七鳃鳗目:1 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2 具吸附型口漏斗和角质齿;3 鳃囊7 对,当吸附时,水由外鳃孔进出;4 卵小,幼体期长,发育经变态。

盲鳗目:营完全寄生生活;1 无口漏斗;2 皮肤粘液腺极其发达,具4 对口缘触须;3 眼退化,隐于皮下;鳃孔1-16 对;4 生殖腺在结构上极为特殊,幼体生殖腺前部是卵巢,后部是精巢。

成体的性别决定于幼体期两种生殖腺的发育程度。

卵直接发育14. 简述七鳃鳗的生活史及幼鳗的变态发育。

为什么沙隐虫被认为是最原始脊椎动物的躯体结构模式?1. 七鳃鳗在生殖季节,均需溯河洄游到江河上游产卵、排精,然后亲体死亡。

受精卵沉入水底,在沙中孵化。

经一月左右孵出幼体,称沙隐幼虫,经3-7 年变态为成体。

沙隐幼虫有许多特征似文昌鱼,如:无口漏斗和角质齿,有上下唇,上唇呈马蹄形,似文昌鱼的口笠;无呼吸管而有内柱,变态后内柱演变为甲状腺。

沙隐幼虫的生活方式为钻沙少动,被动滤食,昼伏夜出2. 鳃鳗的幼体为沙隐虫,与成体区别很大,但其有许多特征近似于文昌鱼。

相似的特征如:(1)有连续的鳍褶沿背侧延伸绕过尾部;(2)口部具上下唇,上唇大而呈马鞍形,似文昌鱼的口笠;(3)咽部具围咽沟和内柱,内柱在变态后成为成体的甲状腺,内柱与甲状腺的同源关系在文昌鱼中也得到证实;(4)有与文昌鱼相同的呼吸和钻泥沙的被动取食方式;(5)具有似脊椎动物集中的心脏和感觉器官等。

这种近似可能把沙隐虫看成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式,也支持了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密切的亲缘关系、并可能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沙隐虫阶段将持续3~7 年,最终变态为成体。

15. 从甲胄鱼与圆口类在结构上的相似性来考虑其进化关系。

圆口类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纲,是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的一支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

推测圆口动物与古老的甲胄鱼类(寒武纪晚期)具有共同的祖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