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的一般理论与法律行为制度(doc 17页)

法律的一般理论与法律行为制度(doc 17页)

法律的一般理论与法律行为制度(doc 17页)...../注册会计师01[CPA]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预习讲义整理汇总前言一、考试通过率2007年CPA《经济法》的全国合格率为17.09%(以参加考试的人数为分母),全国有20636名考生通过了《经济法》的考试;2008年全国合格率为17.98%,全国有20034名考生通过了《经济法》的考试。

二、考试题型1、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50分钟缩短为120分钟(17:30-19:30)。

2、根据考试大纲提供的样题,考试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综合题三个题型(删掉了判断题)。

其中,单选题(31小题31分)和多选题(26小题39分)属于客观题(合计70分),综合题(2题30分)属于主观题。

其中,客观题采用计算机阅卷,要求考生必须用2B铅笔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中,在“试题卷”中填写答案无效。

综合题要求考生用钢笔、圆珠笔在“答题卷”中的“指定位置”答题,用铅笔答题无效。

【注意】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样题只为考生提供考试方式、考试题型以及测试能力等级的参考,考试时题目数量和分值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1、单选题:不简单2009年的单选题共31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1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考生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涂相应的答案代码,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在2008年的18个单选题中,有1/3的题目是根据某一个法律条文直接命题的,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考生死记硬背即可;有2/3的题目是以小案例的形式出现的,需要考生在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2、多选题:相当难2009年的多选题共26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9分。

每题均有多个正确答案,每题所有答案选择正确的得1.5分;不答、错答、漏答均不得分;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多选题的评分标准十分苛刻,得1.5分太困难,得0分很容易。

考生应清楚的是,2009年考试题型、题量进行重大调整后,多选题将成为考生能否通过《经济法》考试的关键。

如果考生能在39分的多选题中拿到24分以上(客观题的得分合计在50分左右),将为自己赢得一个非常有利的空间。

如果客观题的得分低于45分,想在30分的综合题中拿到15分以上,无异于“火中取栗”。

在2008年的20个多选题中:(1)有6个小题是根据教材的某一个自然段直接命题的,难度相对不大;(2)有7个小题是以小案例的形式命题,考生需要活学活用;(3)有5个小题是根据教材中散落的N个考点综合而成,难度较大;(4)有2个小题在教材中找不到直接的答案,需要考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多选题是重中之重的位置。

考试中,有些多选题可以采取“排除法”,只要考生能排除掉2个错误答案,剩下的选项只能作为正确答案。

但问题的关键是能否成功排除,万一踩了地雷,1.5分又没了。

3、综合题:无从下手二、综合题的复习方法(一)综合题的命题思路1、喜新不厌旧综合题的命题思路充分体现了“喜新不厌旧”的特征,即当年教材新增的重点内容,在当年的综合题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跨章节考点的综合在综合题的命题过程中,为了体现试题的难度,有些综合题往往会综合几个章节的考点。

(1)2006年的第3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9章的“不安抗辩权”、“保证”和第10章的“买卖合同”、“运输合同”。

(2)2007年的第2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5章的“增发条件”和第9章的“上市公司担保”。

(3)2007年的第3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8章的“留置权”、第9章的“约定不明的处理原则”、“合同解除”和第10章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

(4)2008年的第4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公司法》、《证券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

(二)综合题的答题思路1、先客后主2、先看要求后做题目(1)在做某一个综合题时,最好先快速浏览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推敲题目。

(2)整个题目可能看不懂,但有时不一定会影响考生回答某一个小问题。

例如,2008年第3个综合题的第7个小问题:“在登记簿上的记载与土地使用权证上的记载不一致的情况下,以何为准?”对该问题考生完全可以不看试题就能给出正确答案。

3、挑肥拣瘦每个小问题的分值差别不大,但难度有可能差别很大。

有些小问题需要彻底搞清整个题目才能给出答案,有些小问题根据局部内容即可快速给出答案,考生应学会“挑肥拣瘦”,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取舍,不要为了2分耽误后面的综合题。

例如,2006年第3个综合题的第5个小问题:“丁公司应当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还是一般保证责任?并说明理由。

”只要快速找到题目的第2个自然段,发现“保证合同中未约定保证方式”,马上就可以给出答案,整个题目可以看不懂,但这1.5分不能丢。

简而言之,在每个综合题中,都会有1-2个难啃的“硬骨头”,但出题老师肯定会给您留下更多的“软柿子”。

4、答题步骤以2006年第1个综合题的第1个小问题为例,题目的要求是“公司成立前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

”(本小题 1.5分)。

第一步,作出简单、明确的判断(0.5分)。

第二步,说明理由(1分)。

标准答案是:“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

”第三步,做具体分析。

在本题中,三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10万元,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或者:公司出资人首次出资额合计为110万元,仅占注册资本的18.3%)。

(三)综合题的复习方法1、要保证做题的数量。

只有通过做一定数量的综合题,才能逐步把握综合题答题的基本思路,各种考点的命题形式。

2、要保证做题的质量。

每做完一个综合题,考生都应该总结一下,这个题目涉及了哪些考点,这些考点自己是否会举一反三,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因为做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3、要真正去做题。

三、对2009年教材的分析1、2009年教材的主要变化(1)进行重大调整的章节①第1章:对“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和“诉讼时效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

②第7章:根据新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2009年5月1日生效)进行了重大调整。

③第11章:根据最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进行了重大调整。

④第14章:删掉了《著作权法》的全部内容。

⑤第15章:删掉了《会计法》的全部内容,以《反垄断法》(2008年8月1日生效)取而代之。

(2)进行小幅调整的章节: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9章(3)基本未进行调整的章节:第2章、第8章、第10章、第12章、第13章2、2009年教材的组成部分(1)模块1:法律基础知识(第1章)(2)模块2:解决“企业、公司”的问题(第2、3、4、5、6章)(3)模块3:解决“物权”的问题(第8章)(4)模块4:解决“债权”的问题(第9、10章)(5)模块5: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第14章)(6)模块6:解决“支付结算”的问题(第12、13章)(7)模块7:其他问题(第7章解决“国有资产”的问题、第11章解决“外汇管理”的问题、第15章解决“竞争”的问题)3、2009年教材的重点章节(1)非常重要的章节包括:第4、5、6、8、9、13章(2)比较重要的章节包括:1、2、3、10、14章(3)一般章节包括:第7、11、12、15章4、考试大纲注明的测试内容与能力等级(1)专业知识理解能力(2)基本应用能力(3)综合运用能力四、复习中的注意事项1、教材与课件的关系2、课件的基本安排、上传进度、看课件的注意事项3、看教材与做习题的时间分配4、看教材的基本方法:有所为、有所不为(1)80%与20%(2)重点章节与非重点章节(3)理解型考点与死记硬背型考点(数字型考点、法律责任)(4)轻重缓急(5)深入理解、刨根问底和钻牛角尖5、如何看以前的试题6、要制订一个明确的、具有可行性的复习计划7、不论是在复习过程中,还是在考场上,都要保持必胜的信心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本章考情分析在最近3年的考试中,本章的平均分值为3分,2008年的分值为2分,题型全部为客观题。

2009年新教材进行了重大调整。

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一、法律规范(P2)1、按照法律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2、按照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的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强行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P3)3、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与非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二、法律渊源(P4)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3、行政法规(仅次于宪法、法律):国务院4、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5、部门规章:国务院部委及其直属机构6、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7、国际条约或协定【例题·单选题】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2004年)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C、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答案]B[解析](1)选项A属于“法律”;(2)选项B属于“行政法规”;(3)选项C属于“地方性法规”;(4)选项D 属于“部门规章”。

三、法律关系(一)自然人的行为能力(P8)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者16-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二)法律关系的客体(P9)1、物2、行为3、人格利益(公民的肖像、名誉、尊严、人身、人格和身份等)4、智力成果(文学艺术作品、科学著作、科学发明等)四、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法律事实(P9)1、事件(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1)人的出生与死亡(能够引起民事主体资格的产生和消灭,也可能引起人格权的产生和继承的开始)(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3)时间的经过(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将丧失胜诉权)2、人的行为(1)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如订立合同)(2)事实行为(与意思表示无关的行为,如创作行为、侵权行为)【解释1】甲公司和乙公司因订立有效合同(法律行为)发生合同关系(法律关系)。

【解释2】因甲公司对乙公司的侵权行为(事实行为),甲公司应当对乙公司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解释3】因发生约定的自然灾害(事件),甲保险公司应对投保人乙公司承担保险责任。

【解释4】因甲死亡(事件),其继承人乙继承了房屋的所有权。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一、法律行为理论(一)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P11)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