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协作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三班梁曦文20121543271、引言选题的目的: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地球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个体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日见重要。
因此,合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合作中求生存,谋求发展。
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然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不应只是关注教给学生多少固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生存的本领,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
由此,人的合作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选题意义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教师往往依赖经验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数学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人文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及学生创新实践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必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化,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只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
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并且《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这些论述明确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方向,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
合作学习改变课堂中的一些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竞争等现代思想和公民意识,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
在课堂学习上,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
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
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这句话如果在几年前听到我们也许是不太在意,甚至怀疑。
但是现在我们却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
在这个热点之下,我们应该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其影响之广泛足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一、合作学习历史发展1、国外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
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
(黄谨《合作学习理论介绍》见郑金洲主编《合作学习》)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
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而现在我们所普遍谈论的,其实通常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
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
”(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同为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的约翰逊兄弟戴维·约翰逊和荣格·约翰逊,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嘎斯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河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卡甘,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沙伦夫妇等是当今合作学习研究和试验的重要代表人物。
2、我国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
《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
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界没有明确系统的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我国教育界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试验逐步推进;本世纪初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
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
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提出的;二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三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
著名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在此期间,我国教育界进行合作学习有关的教学实验很多,主要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大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以及北京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等。
在此基础上,随着新一轮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全国掀起了研究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试验热潮。
这些试验和研究不仅引进、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环节作了阐释,而且将“合作”概念引进课堂教学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学科教育 2000年第21.1.沈康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的设计策略与研究》(((数学通报》年第3期)该论文简要论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采取的三种实施策略以及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整合得到实施设计策略,但没有具体案例。
吴智敏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的开展条件、影响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的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除以上论文外,还有一些著作也涉及到该研究。
如: 伍新春、管琳主编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是一部对合作学习深刻研究的专著,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到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再谈到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最后对合作学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界定迄今为止,合作学习已有着几十年发展与研究的历史,合作学习的实践也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这一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统一认识。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 .斯莱文的定义。
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约翰逊兄弟的定义。
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re)的约翰逊兄弟俩(Johnson,D.W.&Johnson,R.T.)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3)沙伦的定义。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Sharan,S.)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
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
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4)嘎斯基的定义。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合作掌握学习”(Cooperative masterylearning)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嘎斯基(Guskey,T.R.)对合作学习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 group)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