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注意概述
②通过自己扩展的言语调节控制行为
③通过内部言语的指令来调控自己的行为
(3)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
①提高对目的的认识
②培养间接兴趣
③合理组织活动
④意志的作用
根据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或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两类。
1、外部注意。外部注意的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儿童的注意常常是外部注意占优势。(看)
2、内部注意。内部注意的对象是存在个体内部的感觉、思想和体验等。内部注意对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想、“听”)
【思考】为什么对幼儿来说组织活动时需要两种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2、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个对象时,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目不转睛”、“侧耳倾听”。
2、无关运动的停止。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注意紧张时,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咬、紧握拳头等,“屏息”。
(四)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各种心理过程所共有的特性,是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且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展开。
1、图上写着什么数字?(8、6、5、7)
2、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在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继续让同学回忆:
1、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2、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3、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1、定义: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
①指向性:选择一些对象而离开其它对象,所选择的对象就清晰、突出、完全、准确。离开的对象则相反。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4、注意的转移:指有意识地调动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提问法、举例法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可另附页)
1、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概念。
2、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举例】下面图片中,你首先注意到的是什么?(一把绿色草坪上的红伞)
2、有意注意
(1)概念: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举例说明】晚自习做作业,旁边同学在聊天,不自觉地听别人聊天(无意注意)而当意识到做作业必须专心,才会有高效率。断然不去听别人的谈话,聚精会神地做作业。
(2)儿童有意注意发展的阶段:
①由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边玉芳,董奇.儿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课后小结(授课心得,重点是需要改进的问题及问题改善思路、应该继续发扬优点):
授课过程中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举例丰富,学生易于理解。应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运用。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①客观因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性、新异性。(举例论证)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讲 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 注意概述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第9周第1—2节
教学目标或要求:
1、掌握心理学上“注意”的概念;
2、学习掌握注意的外部表现及注意的种类;
3、掌握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导入】
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有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d刺激物的对比性
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或对比特别鲜明,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例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等。
②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需要(饥饿的人对食物最容易注意)、兴趣、情绪、态度。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门、空气)。
总之,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任何一种心理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五)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有没有自觉目的性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类。
1、无意注意
(1)概念:没有自觉的目的,也无需要意志努力。如上课时,一个同学迟到了,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②集中性:注意的状态和程度。如倾听、聚精会神等。
(二)注意的功能
1、注意的选择功能:对环境中刺激有选择地反映,能接受更多信息。
2、注意的维持功能: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使活动顺利进行。
3、注意的调节功能:发觉环境变化,并适时调整并加以应对,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