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大气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大气层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3.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大气污染、臭气洞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会对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记录并整理讨论结果。
案例背景分析:活动准备指出了本课研究的指向:“你知道地球大气层的秘密吗?”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本课要研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本课设有三个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的大气及大气层的文字、图片资料。
同时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地球大气层结构及人类活动情况的示意图。
图中展示了大气层分层的情况:简单介绍了大气层的定义及大气层的结构。
活动二:由问题“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上的生物就会……”,情境图展现了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阐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
活动三: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大气污染的含义,又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及结果。
拓展活动中提出“行动起来,组织一次以‘保护大气臭氧层’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描述:一、利用自然的美为铺垫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录像导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录像(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利用自然的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打好基础,同时让学生了解大气层说起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从以上黄山风光──云海录像中你感受到什么?(生自由回答)小结:黄山云海是由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和地面雾形成的。
冬、春季节,大气中低层的气温低,层积云的凝结高度低(约在800~1200米之间),冷空气活动频繁。
过程性天气活动明显,在雨雪天气后,常出现大面积的好云海,尤其是壮观的云海日出。
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大气层的存在的?二、讨论交流整理资料1.初步整理手头资料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有关大气层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的搜集成果是十分可观的,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整理记录所搜集的资料。
【学生在课前的搜集在这时起到礼物作用,教师适时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课前准备的兴趣。
】(出示一份记录表)请每组的记录员同学把探讨的结果记录在这张表上。
(小组分头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收起各组的记录表,选择较翔实的小组派代表来讲解本组的记录表。
)【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可真不少,相信下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对大气进行分层,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分组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
(讨论后每组一个同学上台板演)层序高度大气层分为这几种不同的层次,哪一种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学生回答)为什么?(生自由回答)同学们可真了不起,科学家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对大气层做了分层,下面我就简要介绍各层的特点:对流层:空气有强烈的对流,天气现象都发生这一层,与人类关系密切平流层:大气稳定,不易对流,有利于高空飞行,底层有臭氧层中间层:又称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能反射无线电短波,有利于通信热层:空气稀薄、平稳、温度高,宇宙飞船、人造卫星、杨利伟(200千米)散逸层:空气稀薄、温度很高,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的过渡层,所以,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让学生明确这个环节要学到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
】这一段从宇宙飞船上看大气的分层的短片录像,大家看起来会会更加直接形象的。
(播放从宇宙飞船上看大气的分层的短片录像)【为使学生通俗易懂,我采用视频的直观手段。
】三、大胆想象,深入探究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后小组进行抢答,然后教师小结。
)①没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②听不到声音,每个人都是聋子,世界一片寂静③易受陨石的侵袭④气温白天很高,晚上很低⑤抽水机不能抽水⑥电风扇可以转动,但没有风⑦人和动物由于不能呼吸空气而无法生存⑧所有生物都将灭绝总之:大气对人类很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同学们的回答十分精彩,大家看这组图片。
(出示一组月球及其他星球环形山的图片)我们非常熟悉的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
关于环形山的形成比较科学的解释之一就是流星体撞击月球。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该是多么可怕的不毛之地!四、跳出现象,还原本质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动的迅速发展,各种染污大量地进入地球大气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
请同学们看两组图片。
(一组是展示污染来源的图片;另一组是表达空气污染造成危害及后果的图片。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何感想?(生自由回答)我和大家的想法一样,同学们又认为我们该怎么做呢?(小组讨论,形成研究记录)我们的研究记录我们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治理地球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研究、强化发展自己的意识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
臭氧层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也是最受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关于这焦点话题,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谈想法)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有关大气臭氧遭到破坏方面的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设计保护地球大气的广告语或警示语,并将他们制作成警示牌,悬挂于教室、学校、社区显眼的地方,一次提醒自己和他人时刻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体会与反思: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兴趣是一切活动学习的最好开端精心设计课堂开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开头是整节课的基础,一个好的课堂开头,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
《地球的面纱》一课所研讨的大气层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我采用播放黄山风光——云海录像片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中就势转入新的学习内容。
二、整理记录是探究学习的基本功由于课前同学们做了大量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在课堂进行探究性讨论时,学生的积极性肯定非常高,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到疏通协调的工作,引导学生尽量避免重复资料的记录。
三、大胆猜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在《地球的面纱》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依据手头现有的资料进行预测:“假如没有了大气层,我们的地球会怎样?”在学生进行猜测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全员讨论,然后又以小组抢答的形式在班内汇报总结。
组内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又培养了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中我提前准备了一些有关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提供给学生,在必要的时间段用最少的时间让孩子接触不可能在自己探究中解决的问题。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看得更远,何乐不为呢?五、交流是探究学习的积累出新生活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大课堂,学生经过生活中大量的积累实验,信息时代的大量信息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丰富学习课堂,如此大量的信息如何将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学生只是心里明而不去交流,学生就没有机会去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这些思维活动,此方面的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这样,科学学习的意义就会逊色很多。
本课的探究讨论奠定在学生课前搜集的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大量的文字资料充实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要的不止是印刷在纸张上的黑字,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文字变成鲜活的影像保存在学生的脑海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互助、教师讲解等。
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科学的、细致的思维分析过程,学会从大量的事实中抽取共性的结论,从而理解科学之谜是经过大量的事实分析研究而解开的。
六、美好的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最佳阵地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兴趣是探究学习的生长基,一个关乎自己生存的问题当然会引发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
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从美好的生活引入又从美好的生活结束”。
美如仙境的录像将学生领入探究性学习之中,在探究中却发现我们的美好生活在被我们自己无情的破坏,学生便会自发的继续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直至圆满。
课堂探究中,学生发现了大气层到目前为止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又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大气层对我们的重要性,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继续将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从而探出个究竟,对“怎么做”做出合理的解释。
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持续发展下去,而学生科学素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问题引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