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不治将益深将:________ 益:________ 深:________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 ______ 走:_______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_______ 使:________4.汤熨之所及也汤:________ 及:_______5.臣是以无请也是以:__________6.使人索扁鹊索:__________7.火齐之所及也齐:___________8.立有间间:__________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_______好:________10.桓侯不应应:__________11.居十日居:__________二、简答。

1.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蔡桓公什么心理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给本文划分层次。

三、阅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候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3分)2.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3分)3.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2分)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手疾眼快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3分)6.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3分)7.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2分)病入膏肓:讳疾忌医:8.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2分)四、阅读训练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还xuán B腠zòu C汤tāng D齐qí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3、用原文填空⑴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⑵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4、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想念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5、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6、拓展填空忠言________,良药_________。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答:“寡人无疾。

”桓侯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桓侯又不悦。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

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益:更加。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身。

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及:达到。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寻找。

6.桓侯遂死。

遂:于是。

三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望见望:远看,这里指望诊,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

见,文中作进见、谒见,指近看。

疾病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

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四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课后的感想。

此题为开放型题。

只要学生大体能体会“讳疾忌医”的内涵,谈出自己的一点感想即可,不必拘泥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1 、A 、温故而知新() B 、故使人问之()2 、A、居十日,扁鹊复见() B、面山而居()3 、A、司命之所属()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所属() C、属予作文以记之()4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B、桓侯又不悦()二、找出并说出下列的古今义的字: 1、君有疾在腠里古:今: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今: 3、臣是以无请也古:今: 4、居十日古:今:三、指出下列的通假字并解释1、望桓侯而还走2、病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3、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四、阅读训练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A、还()B、腠()C、汤()D、齐()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3、用原文填空(1)桓公派人去问扁鹊转身就跑的原因,扁鹊说的一番话是:(2)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 此句话用现代白话文译成:( 3 )表现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句子是: 4、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

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想念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5、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6、拓展填空忠言________,良药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仕于南方( ) ②席上食菱( ) ③或曰:“食菱须去壳。

”() ④欲以清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

2、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扁鹊见蔡桓公》阅读练习题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不治将益深将:________ 益:________ 深:________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______ 走:_______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_______ 使:________4.汤熨之所及也汤:________ 及:_______5.臣是以无请也是以:__________6.使人索扁鹊索:__________7.火齐之所及也齐:___________8.立有间间:__________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_______好:________10.桓侯不应应:__________11.居十日居:__________二、翻译句子。

1.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简答。

1.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蔡桓公什么心理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给本文划分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