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导读课文记叙名医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况。
文中是怎样叙述蔡桓公对待病情的态度和病情发展的经过的?想想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①,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恐③深。
桓侯曰:“寡人④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⑥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⑧深。
”桓侯不应⑨。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10。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11。
桓侯故○12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3;在肌肤,针石○14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15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6,无奈何也○17。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8。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9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注: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
《韩非子》,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
本文中的扁鹊指战国时的秦越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
蔡桓(hu án)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侯)。
①[有间(ji àn)3一会儿。
②[腠(c 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③[恐]恐怕,担心。
④[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⑥[居]停,过。
⑦[肌肤]肌肉和皮肤。
⑧[益]更加。
⑨[不应(yin ɡ)]不给予回应,不理睬。
⑩(悦]高兴。
○11[还走]转身就跑。
还,通“旋”,回转。
走,小步快跑。
○12(故]特意。
○13[汤 (t àn ɡ)熨(w â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汤,同“烫”,用热水焐(w ù)。
熨,用药物热敷。
○14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
指针灸(ji ǔ)。
○15 [火齐(j ì)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称火齐汤。
齐,通“剂”。
○16[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17[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
○18[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
意思是不再说话。
是以,以是,因此。
○19[索]寻找。
探究和练习一、桓侯为什么不同意扁鹊说他有病?二、扁鹊第四次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扁鹊对来人讲述什么医学道理?三、《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可以让你联想到下面的哪个成语?说说为什么。
(对不懂的成语可查词典)固执己见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病人膏肓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2.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五、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六、背诵全文。
教学参考二十六扁鹊见蔡桓公课文研究一、篇章结构(一)课文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见面。
最后以桓公病死作结。
按时间顺序,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侯又不悦”。
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
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扁鹊判断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
交代事情的结果,桓侯临死前“使人索扁鹊”,已无济于事,桓侯终于病死。
(二)根据课文结构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次“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写扁鹊三次望诊,桓侯讳疾忌医。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结尾。
写桓侯病入骨髓,不可救药。
二、中心思想以下的五个中心思想,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的。
l.切勿讳疾忌医。
文章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说明有病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否则会耽误治疗,以致丧失生命。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让缺点和错误越来越严重,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不要盲目相信自己。
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老是认为自己没有病,一再拒绝扁鹊的忠告,不能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
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能盲目自信,自信应该建立在清楚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4.也可从扁鹊的角度,说明扁鹊医学高明,几次见到桓公就能判断病情,最后讲明桓公病不司医治的原因。
三、写作特点(一)按时间顺字叙述,写得波澜起伏。
文章按四次见面的顺序写,说出了蔡桓公病情的恶化是由于耽搁时间造成的,所以必须按照时间顺序写才能步步深人。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矛盾。
如果先揭了谜底,就无从引起读者的兴趣,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这样写,既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对主题思想的揭示。
扁鹊四次见桓公,能切中要害地指出“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的发展变化,表现了他医道的高明。
而蔡桓公三次拒医,先称“寡人无疾”,接着是对待扁鹊的警告“不应”“不悦”“又不应”“又不悦”。
寥寥数语,把桓侯讳疾忌医,主观顽固的性格特征鲜明地勾画出来。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侯,三次建议;桓侯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次加深。
第四次见面,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连解决问题的希望也没有了。
等到桓侯体痛急索扁鹊的时候,扁鹊再也无法医冶只好逃掉了。
(二)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
写扁鹊,以“立有间”这一动作表明他态度很仔细;以“将恐深”表明他态度很认真;“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表明他对桓侯已病人骨髓,不可医治的判断。
写桓侯同样出色,以“寡人无疾”表明他极端固执;特别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道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态,辅以“不应”“不悦”“又不悦”等神态表现他讳疾忌医的恶劣态度。
(三)详写略写相结合。
扁鹊四次见桓侯,第一次写得最详尽。
先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这短暂的“立有间”,是扁鹊在仔细观察,对蔡桓公的病情作判断。
第一次写桓公自信无疾,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否定和误解扁鹊,突出桓侯的倨傲愚顽,也写得较为详细。
对于双方第二次、第三次的见面,采取了略写的办法,只是从扁鹊的说话中,揭示病情的逐渐恶化,对于桓侯的偏执,只用“不应,又不悦”,“又不应,又不悦”一笔带过,以体现其倨傲与愚顽的严重。
写第四次见面,又进行详写。
先写“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是白描人物的情态。
接着,详写扁鹊的一段答话,总结了病情分四个阶段逐步恶化,肯定了三次预示的准确。
四、语句分析(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对人的敬称,这里指蔡桓公。
“疾”,古代指比较轻的病情。
“不治”意思是不(立即)治疗。
前一句讲原因,后一句说结果。
(二)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这是排比句。
扁鹊四次见蔡桓公,能切中要害地指出“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胄”“病在骨髓”的发展变化,表现了他医道的高明。
(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病”是“不病者”的省略说法。
(四)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句话中的“以”是“因为”,“是以”,固定格式,是“以是”的倒装,意思是“因为这个”,一般译为“因此”。
(五)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此句写扁鹊第四次诊断,远远看到桓侯便回头跑掉,暗示桓侯病情已重得无法医治。
教学建议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参照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感知以事喻理的写法。
三、本课的中心思想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几种理解中,以第1、2种看法较好。
探究和练习提示一、蔡桓侯不认为自己有病,又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二、略三、讳疾忌医,或讳疾忌医与防微杜渐兼而有之。
四、1.一会儿2.更加3.回转4.寻找五、l.疾病在皮肤表面,用热水焐,药物敷能够治疗。
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当做功劳。
教学研究资料一、关于作者及其著作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原来是韩国贵族。
他和李斯都是旬况的学生。
《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韩非见韩国国力日益削弱,便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可是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后来,他就奋力著书十余万言,宣传自己的主张。
书传到秦国,受到秦王赢政赏识。
秦王发兵攻打韩国索取韩非。
韩王只好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结果当然被留在了秦国。
可惜的是还没有被重用,就遭到李斯、姚贾的嫉妒谗毁,下狱治罪,死在狱中。
韩非反对复古主义,认为一味称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行不通的,是愚蠢可笑的。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主张用严峻的法来治理国家。
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他极力主张君主专擅独断,认为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韩非子》共55篇,大部分是韩非自己的著作。
其代表篇目有《说难》《孤愤》《五蠹誊》《显学》等。
大量利用历史资料和寓言故事做论据,深入浅出,引人人胜。
《说林》《内储说》《外储说》等篇中比较集中记录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文笔生动,寓意深刻。
韩非为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
他与长于雄辩的孟子,行文恣肆的庄子,文风浑厚的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是“蔡桓公”还是“齐桓公”《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公”。
到底是“蔡桓公”还是“齐桓公”。
蔡桓公,是春秋时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公元前714年——前659年在位。
(他的封爵本是“侯”,“公”是对国君的泛称,所以《扁鹊见蔡桓公》下文都作桓侯”。
)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
扁鹊因诊治秦武王的病,被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
公元前310年——前307年秦武王在位。
因此,蔡桓公比扁鹊早二百多年,两人是不可能相会的。
韩非与扁鹊是同时代人,相距仅几十年,他怎会闹出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笑话呢?原来,韩非在《喻老》篇里借这个虚构的事情(恰切地说,是把齐桓公换成蔡桓公)来说明一个道理。
擅长用寓言来说理是《韩非子》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