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与心电图初步定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与心电图初步定位
பைடு நூலகம்
起源于间隔部的心电图特点 I导联呈QS或rS型,aVL导联呈QS型,QS波振 幅aVL>aVR导联,Ⅱ、III、aVF导联R型,电 轴偏右下,胸前导联R/S移行早,在V3导联或 之前;
通过I导联QRS波方 向则可判断起源点 是位于前壁或者后 壁,自前壁到后壁, R波由负向逐渐至 正向,即偏前壁则 I导联QRS波为负向, 偏后壁则I导联QRS 波为正向。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 与 心电图初步定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 者,但也可发生在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的中青年患者,且性别差异不明显。临床表 现为阵发性、反复发作单形室性心动过速, 多数血流动力学稳定。因起源部位特殊,通 常预后良好等特点,也称特发性室性心动过 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VT ),简称特发性室速。
右心室流出道
左束支阻滞型单形室速; II、III、aVF导联R波振幅高伴切迹; aVR和aVL导联呈QS型; QRS波电轴偏下; V1导联常呈rS型,V3导联后的胸前导联R/S 移行晚。
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可进一步细分为游离壁、 间隔部、前壁和后壁起源: 起源于游离壁的心电图特点是I导联呈R型, aVL导联呈QS型或rS型,Ⅱ、III、aVF导联R 波振幅低有切切迹,QS波振幅aVR>aVL导联, 电轴偏下,胸前导联R/S移移行晚,在V3导联 之后;
左后分支
前间隔分支室速
起源于心外膜流出道
起源于心外膜流出道特发性心外膜室速主要分布于心室-大 动脉交界处(如肺动脉瓣上,主动脉瓣上)和冠状血管周围 (如心脏静脉系统行走区) 。体表心电图特点如下: 起源于心大静脉远端的室速呈右束支阻滞形,起源于心大静 脉近端的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形; I导联呈rS型; 胸前导联QRS波R波上升支缓慢(呈假delta波,类本位曲折时 间≥85ms) ; V1导联r或R波增宽,RS间期≥121ms。延迟的胸导联最大转 折指数≥ 55(即胸导联QRS起始到顶峰时间/QRS波总时间 ≥55) ; 胸前导联R/S移行在V3导联前后; 额面电轴偏下。
根据起源部位可进一步细分3种类型: 起源左后分支,最常见,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状, 额面电轴左偏(Ⅱ、III、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 I、aVL导联呈qR型,V6导联呈rS型); 起源左前分支,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状,额面电轴 偏右下(Ⅱ、III、aVF导联以R波为主,I、aVL导联 呈rS型); 起源于左上间隔室速,QRS间期较短(约lOOms),额 面电轴不偏,胸前导联R、S移行在V3、V4导联。
特发性室速分类
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 血流动力学稳定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 根据持续时间 非持续性 持续性特发性室速 根据解剖部位 流出道瓣上:肺动脉、主动脉; 流出道瓣下: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 瓣-二尖瓣结合部; 瓣环:三尖瓣、二尖瓣; 束支分支; 左心室外膜;
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
左心室流出道室速通常起源于主动脉瓣下, 进一步细分起源部位可分为以下两种: 起源于左心室邻近主动脉环和二尖瓣环纤维 连接处,心电图示:V1导联似右束支阻滞形, R波振幅高宽,全部胸前导联呈正向波,胸前 导联R/S移行在V1导联,QRS电轴偏下; 起源于左心室室间隔侧靠近希氏束,心电图 示: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形,V1导联呈QS或 Qr型,胸前导联R/S移行在V2导联,RII>RIII。
起源于传导系统分支部位
又称分支型室速,多见于青少年,易被程序 刺激诱发和终止,能够被心室起搏拖带,属 于大折返型特发性室速。产生机制可能与钙 通道依赖的阻滞相关,刺激迷走神经及腺苷 无效,因维拉帕米药物可迅速终止此种室速, 因此亦称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此类室速因 起源心脏间隔部位的特殊传导系统,QRS间期 较其它类型室速略短。
起源于主动脉瓣一二尖瓣连接处
体表心电图特征为:多数呈右束支阻滞形, V1导联呈W或qR型,胸前V2-V6导联均呈R型, V2导联R波渐进性变窄,Ⅱ、III、aVF导联为 正向波,R波振幅比值>1。
起源于二尖瓣环
体表心电图特征为: 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形,胸前导联以R波为主,胸前 导联R/S移行早,在V1或V2导联,V6导联有S波; 起源二尖瓣前侧壁室速在I、aVL导联呈负向波,Ⅱ、 III、aVF导联为正向波; 起源二尖瓣后侧壁及后间隔与前侧壁室速波形相反 (I、aVL导联呈正向波,Ⅱ、III、aVF导联为负向 波) ; Ⅱ、III、aVF导联QRS终末部有顿挫提示起源于游离 壁。
起源于主动脉
在左室特发性室速中,以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室速 最为常见,多起源于左、右冠状动脉窦。 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状图形,V1导联呈rS或Rs 型,r或R波高而且宽,胸前导联R/S移行早(V1/V2 导联),左冠窦起源者尤其明显,V5/V6导联呈R型伴 切迹和S波缺失。Ⅱ、III、aVF导联R波振幅高大。 起源于左冠状窦的室速在I、aVL导联呈rS或QS型, RIII>RII,电轴偏向右下方; 起源于右冠窦的室速在I导联呈R波伴切迹, RIII<RII; 起源于左、右冠状窦交界处的室速在I导联呈M型, 胸前导联R/S移行在V3导联,V1-V3中的部分导联呈 qrS型是其特征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