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古神公路二期工程北段I标Φ850SMW工法桩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中山市古神公路二期工程北段I标属城市升级拓宽道路工程,利用现有侧分带、辅道、人行道进行拓宽扩建。
建成后二期工程路基宽48.0m,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80km/h.利用有限空间满足快速交通转换,增添城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本标段设计两座下穿地道,分别为K2+580东岸西路下穿地道左侧全长570m,右侧全长515m;K6+075沙水路下穿地道左右侧同等长490m.两下穿地道设计为单箱两室,设计造型为挡土墙+U型槽+暗埋段+U型槽+挡土墙。
造型对称、均匀。
段落划分:东岸西路下穿地道:挡土墙左115m,右60m+U型槽157m+暗埋段45m+U型槽158m+挡土墙95m;沙水路下穿地道:挡土墙90m+U型槽107m+暗埋段60m+U型槽108m+挡土墙125m.两地道设计角度90°,两地道纵断面采用V字型,两地道两侧纵坡为3.5%,东岸西路通道进口位于缓和曲线和圆曲线上,出口位于直线上;沙水路下穿通道进出口位于直线上,中位于圆曲线上。
地道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即开挖至基坑底后顺底、侧墙、顶板及其它结构。
U型槽与暗埋段:东岸西路长360m、沙水路275m,两地道宽均为29.5m,净限高5.0m.为解决深基坑开挖支护与止水问题,设计ф850SMW工法桩进行支护与形成止水帷幕。
二、编制依据1.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交通部颁布的《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T120-99);3.交通部颁布的《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4.交通部颁布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LGB50017-2003);5.交通部颁布的《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6.交通部颁布的《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TG79-2002)7.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8.交通部颁布的《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9.交通部颁布的《公路挡土墙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GB/T50476-2008)10.交通部颁布的《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T199-2010)11.中山市交通建设项目有限公司与本公司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书;12.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二0一一年四月提供的中山市古神公路二期工程北段-1施工标段施工图设计(第五册二分册、三分册)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1、水文地质(1)地表水隧址区属平原区地段,无地表水。
(2)地下水隧址区地下水主要有两层,即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地层中的孔隙水及赋存于岩石中的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岩层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地层的细砂层中,其具强富水,中等透水的特性。
第四系松散地层中的地下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水体补给,水位变化因季节而异。
第四系松散地层中地下水较贫乏。
基岩中的裂隙水,由于此次勘察仅钻入全风化岩,未揭露较大规模的强含水的断层破碎带。
(3)环境水腐蚀性评价本工程具备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混凝土直接临水和干湿交替的条件,环境类型属Ⅱ类。
根据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按GB50021-2001判别,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
2、工程地质东岸西路和沙水路两下穿位于珠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场地地势较平坦。
各地层特征分叙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填筑土层呈灰黄色,湿~饱和,主要由砂及少量粘性土组成。
土质不均匀,处于地表浅部。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a、淤泥质土淤泥质土层呈灰黑色,饱和,流塑。
b、细砂细砂层呈灰黑色,饱和,松散(3)第四系统冲、洪积层a、粘土粘土层呈灰黑色,湿,可塑b、淤泥质土淤泥质土层呈灰黑色,饱和,流塑~软塑。
c、细砂细砂层呈灰黑色、灰白色等,砂成分为石英质,饱和、中密为主,上部稍密、底部密实。
分选性较差,含黏性土。
土质较均匀(4)第四系残积层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层为花岗岩风化坡残积土。
呈褐红色,湿~秒湿,硬塑~坚硬,顶部可塑。
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土,不均匀的含有云母碎屑及石英颗粒。
(5)燕山三期a、全风化带全风化带呈灰黄色、褐灰色,坚硬土状,岩体极破碎,裂隙很发育。
b、强风化带强风化带呈灰黄色为主,呈坚硬土状、岩体极破碎、节理裂隙极发育。
3、不良地质(1)砂土液化本区的饱和细砂土在地震7度时会产生液化,在场地地面以下20m深度为细砂会发生中等液化,液化指数 3.93~14.36。
场地地基为中等液化地基。
因此,基础作力层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2)软土隧址范围存在软弱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淤泥质土,饱和,流塑状。
淤泥质土,厚2.4~8.4,平均4.4m;层面埋深1.5~3.1m。
淤泥质土,厚2.6~8.4,平均4.56m;层面埋深5.9~11.8m。
其具有地基承载力低、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强度低、压缩性高、高灵敏度等特殊性能。
4、特殊岩土(1)人工填筑土场地内填筑土较发育,组成物主要为砂和少量粘性土等,饱和为主,厚度1.5~5.9。
(2)残积土和风化岩场地内花岗岩的残积土和风化岩很发育。
粉质粘土,硬塑状,厚度 2.6~13.1m.全风化带,坚硬土状,厚度1.5~6.00m。
强风化带,坚硬土状、半岩半土状,厚度2.9~3.3m。
其具吸水或水泡时易软化、膨胀使地基变形,从而降低地基承载力及破坏边坡等特殊性能。
5、地道岩土层分布特征四、主要工程量1、ф850SMW工法桩 98512m;2、ф850SMW工法桩 3380条;3、型钢 4605T4、普通哇酸盐水泥 20108T五、工期1、东岸西路下穿地道计划开工时间:2014年3月1日计划完工时间:2014年4月30日工期61天2、沙水路下穿地道计划开工时间:2014年5月1日计划完工时间:2014年6月30日工期61天六、人员、设备管理(一)人员配备主要施工人员配备表(二)机具设备根据施工工艺要求,本工程配备的相应的施工机具设备,见下表。
主要机械设备一览表七、施工工艺(一)、施工准备1、放样测量组根据设计提供的东岸西路与沙水路下穿地道的参数进行测量放样。
2、场地平整化带,做好围挡与封闭道路,搞好交通导改,机械设备方可进场施工。
3、施工用电与施工用水施工用电,已在距K2+590右50m、K6+100右60m处安装400KW变压器二台,沿施工两侧,围挡内边缘,采用150mm2铅芯电缆线从变压器旁一级配电箱输出。
同时,每隔100米设置二级配电箱,其线路与配电箱设置均符合临时用电方案。
施工用水,在下穿范围内约中区位置机械钻井两个,井内出水量满足生产需要。
4、图纸会审: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班组负责人全面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明确质量要求。
5、编定并审定施工组织设计,交监理方审批。
6、召开全体施工人员的施工交底会议,并落实施工技术、安全文明要求。
(二)、主要技术参数1、ф850@600工法桩,采用套接一孔法施工,二搅二喷的施工工艺,2、采用42.5普通硅酸水泥,掺入量≥20%;土体按1800KN/m3计3、水灰比控制在1.5~1.8间,水泥浆比重1.29~1.334、SMW围护结构施工时,不得冲水下沉,5、钻头提升速度不得大于1.0m/min;下沉速度不大于0.5m/min6、相邻两桩施工间隔不得超过12小时;7、桩间搭接时间不得超24小时,否则采用高压旋喷进行補强加固;8、采用700×300×13×24型钢隔一板一,SMW桩H型钢应涂减摩剂。
9、注浆压力:4-6MPa10、注浆流量150~200Lm/min/台(三)质量标准1、28天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2、成桩垂直度偏差小于0.5%,搅拌桩及型钢的桩位偏差不大于50mm。
3、搅拌桩桩体应搅拌均匀,表面要密实、平整,桩顶凿除部分的水泥土也应提注浆(放浆),确保桩体的连续性和桩体质量。
4、桩顶标高和桩底深应满足设计要求。
5、水泥浆灌入量要有严格保证,无异常过少现象。
(四)SMW工法工艺流程1、施工流程SMW 工法施工流程2、 施工程序本工程SMW 工法施工采用跳槽式双孔全套孔复搅式施工,此种工艺保证了桩体的连续性,使之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
跳槽式双孔全套复搅式连接图1 2 43 53 、施工工艺(1)施工放样:根据设计提供坐标,按图放出桩位轴线,并提前请监理、甲方验收。
然后沿线挖沟槽,同时清除沟槽内石块等影响搅拌桩施工的杂物。
按规定尺寸在定位型钢表面划定位线,确立钻孔位置。
孔位放样偏差≤±3cm。
(2)开沟槽根据放样中心线,采用挖掘机沿中心线平行方向开掘工作沟槽,沟槽宽度根据围护结构宽度确定,槽宽约1.0m,深度约0.6m~1.0m。
遇到地下障碍物时,利用镐头机将地下障碍物破除干净,如破除后产生过大的空洞,则需回填压实,重新开挖沟槽,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如下图:沟槽开挖示意图(3)桩机就位:由当班班长统一指挥桩机就位,移动前看清上下、左右各方面的情况,发现有障碍物应及时清除。
移动结束后检查定位情况,并及时纠正、找正三轴搅拌桩。
(4)孔深控制:为控制钻孔深度达标,利用钻管和桩架相对错位原理,在钻管上划出钻孔深度标尺线。
桩架水平标高由场内水准点引测,并按深度换算。
(5)搅拌速度:三轴水泥搅拌桩采用二搅二喷的施工工艺,在钻孔和提升全过程中,均需注入水泥浆液,保持螺杆匀速转动,匀速下钻,匀速提升。
施工中,严格控制下沉和提升速度,搅拌提升速度不大于1米/分钟,搅拌下沉速度不大于0.5米/分钟。
采取高压喷气进行孔内水泥土翻搅,使水泥浆液在初凝前达到充分搅拌、充分拌和,确保搅拌桩的均匀性及连续性。
至桩底部分时,必须延缓重复搅拌注浆的时间,使原状土充分破碎。
(6)浆液拌制与压浆:为确保桩身强度和均匀性,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配制浆液(水泥浆液的水灰比控制在1.5左右)。
浆液不能发生离析,为防止灰浆离析,压浆前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压浆阶段不允许发生断浆现象,输浆管道不能堵塞,全桩须均匀注浆;若发现管道堵塞,立即停泵进行处理。
待处理结束后立即把搅拌钻具上提或下沉1米后方能注浆,等10~20秒后恢复正常搅拌,待水泥浆到达浆管喷头后再按要求速度提升或下沉,以防止供浆不连续而造成断桩。
(7)定位线:挖沟槽前划定三轴机动力头加固中心线到机前定位线的距离,并在线上做好每一幅三轴机施工加固的定位标记(可用短钢筋打入土中定位)。
(8)搅拌时间——下沉、提升关系示意图(1)1M/min(9)施工过程中随时用挖机将沟槽内溢出的水泥土清理出槽,以便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待溢出的水泥土硬化到一定程度后安排土方车外运。
搅拌及插型钢过程中由专人负责记录施工过程中的报表,记录要求详细、真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