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ppt课件七
肖 邦 故
雅
园 伊
瓦 什 凯 维 奇
—
肖邦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弗利得利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生 于华沙的近郊热那佐瓦沃拉。从小就显示出特殊 的音乐才能,六岁学弹钢琴,七岁发表第一首作 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 奏,被人们誉为神童。少年时代,肖邦接触到了 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 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 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 郑经常去乡间度假,欣赏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 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 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 邦的心田里。
• (1-2)回顾肖邦故园的历史 • (3-8)肖邦音乐与故园景色的密切联系 • (9 • (20-27)欣赏故园的美景,与肖邦促膝
谈心
1.请在第2、3两节中找出评价肖邦故居的句
子和肖邦、肖邦音乐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在下面的这张表里。
• ③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 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 ,就是这样的支柱。
故园与肖邦音乐间的紧密联系
• 故园的朴素淡雅,赋予肖邦音乐山水田 园诗般风格。
• 故园的持久深沉,赋予肖邦音乐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不屈的波兰民族精神。
肖邦的音乐
朴素 淡雅
?
持久 深沉
追问2:肖邦的音乐特点是怎样呢?和故园 四季景色的美一致吗?
• ①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 把它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 ②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 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 一个比您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我接触到您身 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肖邦故居 ①波兰人最珍贵的古迹 ②波兰人朝拜的圣地 ③波兰人举行精神宴会的殿
堂 ④波兰人参观游览的古迹 ⑤世界艺术家以造访该处为
荣
肖邦 ①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
一 欧洲文化伟人
②他的作品为欧洲的音乐增 辉
③使欧洲的文化放出异彩
④既博大精深又自成一体
⑤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 成部分
2.故居和肖邦音乐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掳掠)(庇护) (荒诞不 经) (窒息)(婆 娑)
qiāo (雪 橇)
词语解释
• 夙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 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 •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形容孤孤单单,
无依无靠。 •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 • 命运多舛:命运不顺,不幸 • 荒诞不经:极不真实,不合情理。
文章主体思路
,才使他用音乐来反映故园,当故园——祖国 受到侵害时,他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音乐来 鼓舞人民。
1.如果这些段落组成一篇新的散文的话,请 找到这篇散文的文眼。
• 答案:它像一只轮船……因为这花园也 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作者用拟人的手 法做出故园对肖邦的回应。
这段文字,写得美吗?这段很美的文字用了什么笔法写 出肖邦故居的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相配?
肖邦的音乐
• 肖邦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主要代表作 有《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 》、《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德曲》 、《 降b小调奏鸣曲》,以及写于早年的 两部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犹 如他自己说的,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的心声;他的作品的战斗气质,就象舒 曼高度评价的那样,是“埋藏在花丛中的 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 会亡”。
2.这段文字,写得美吗?这段很美的文 字用了什么笔法写出肖邦故居的花园也
想与肖邦的音乐相配?
• 答案:很美。 • 笔法:联想肖邦的音乐细节,比喻,通感手法, 我们来找出几处句子来细细品味。 • 娇嫩色调——最温柔的曲子,轻盈的速奏。 • 倒影——歌中的叠句。 • 阵阵幽香——船歌的一串琶音。 • 树干排列——f小调叙事曲的开头。 • 簌簌声伴着香味——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 脚踩落叶沙沙响—— 忧伤奏鸣曲中的三重奏。
①课本第四节有一句话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 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肖邦和 他的故园之间自然也就有密切的联系。”
②课本第八节的一句话更近一步地回答了这个问 题。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
追问1:具体什么样的联系呢?
故园四季景色的美
• 所以,肖邦的音乐和故园的美景是一致 的,因为它们深深地影响了肖邦的音乐 创作。
3.故园为何能够深深影响肖邦的音乐创作呢?
• 因为在第九节到十二节中 • 从出生地, • 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 • 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 • 再到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 • 直至他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
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 所以原因就是“爱”—肖邦对故园的无限热爱
巴黎的各国文艺家交往,如雨果、巴尔扎 克、海涅、李斯特、贝利尼等。这些人尽 管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慰藉,但是, 他乡作客、举目无亲的感受,始终使他悲 郁不已。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体越来越 弱。1849年,39岁的肖邦在对故国的无限 追思中离开人世,身后留下大量的音乐杰 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题历来备受世界的 尊重。离世前,肖邦嘱人在自己死后把心 脏运回波兰。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波兰是一个 多灾多难的国家,1830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 肖邦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肖邦的朋友、波 兰诗人维茨凯维支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 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 族性……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 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 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肖邦深受影响。 1830年11月,在萧瑟的寒风和动荡不安的国 家局势中,肖邦带着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 告别故国辗转来到巴黎,他经常和聚集在
肖邦故居
肖邦塑像
肖邦 故居 . jpg
肖邦故居博物馆
肖邦故居的练琴房
生字词语
jiù sù
qú
qióng jié
(马 厩)(夙 愿)(通 衢 大道)(茕茕 孑立)
qiǎnquǎn chuǎn
tī
sù sù
(缱 绻)(命途多 舛)(玲珑 剔透)(簌 簌)
lǔ lǜ bì
jīng zhì pó su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