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功能不全.ppt

肺功能不全.ppt


原因:喉头水肿;气管异物吸入;支气管哮喘;慢 性阻塞性肺疾患;气道内外压力改变;炎症渗出;肿瘤 等。
阻塞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胸外
中央性气道( > 2mm )
阻塞部位
胸内
外周性气道 (< 2mm )
中央性气道(直径>2mm)阻塞:
位于胸外: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Patm > Ptr),呼吸深慢 。
① 肺泡膜面积减少:见于肺实变、肺不张、肺叶切除等。
② 肺泡膜厚度增加:见于肺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肺纤维 化及肺泡毛细血管扩张或稀血症。
③ 弥散时间缩短:上述情况,只有在体力负荷增加等使心输 出量增加和肺血流加快,血液和肺泡接触时间过于缩短的情况下, 才会由于气体交换不充分而发生低氧血症。
(2)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 PaO2 ↓,PaCO2 不定(一般N)。
PaO2 → CaO2 PaCO2 混合动脉血 : PaO2 (有效通气量 ),CaO2 (氧离曲 线S 型决定)
PaCO2 正常(代偿) (代偿)
(代偿不足)
3. 解剖分流增加
解剖分流:肺动脉中的静脉血经动-静脉交通支,直 接入肺静脉,称解剖分流。属真性分流。
正常人,有部分支气管静脉和少量动静脉短路中的 静脉血,进入肺静脉。这种解剖分流量仅占心输出量的 2-3%。
容积
用力呼吸容积
TLC(total lung capacity):肺 总量
FEV1/FEV:一秒率
(二)肺换气障碍
1. 弥散障碍
影响弥散的因素:
膜两侧气体分压差 CO2 和O2弥散入液体表面和通过组织液的弥散速率20/1 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呼吸膜面积(弥散面积) 呼吸膜的厚度 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
(1) 弥散障碍的原因
混合动脉血 : PaO2 (有效通气量 ) ,CaO2 (氧离曲线S型决定) PaCO2 正常(代偿) (代偿) (代偿不足)
①部分肺泡血流不足→ 死腔样通气↑
病变区 V/Q : PaO2 → CaO2(氧离曲 线S型决定)
PaCO2 其余肺泡代偿性血流 V/Q :静脉血不能充分氧合→
呼吸衰竭的所有机制都参与,但以通气障碍为主。最终导致 PaO2< 60mmHg;伴PaCO2>50mmHg → 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病
支气管壁肿胀
痉挛、堵塞, 气道等压点上移
肺泡弥散面积 肺泡膜炎性增厚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肌衰竭
肺泡低通气 肺泡低血流
阻塞性 通气障碍
限制性 通气障碍
弥散功能 障碍
第十四章
肺功能不全
Pulmonary Insufficiency
呼吸(肺)功能不全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是指由外呼吸功能(通气和换气)障碍时,所致动 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 增高的病理过程。
PaO2↓伴有或不伴有PaCO2↑
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 → 呼吸衰竭
(1)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原因
①部分肺泡通气不足 →V/Q < 0.8 →功能性分流 →静 脉血掺杂
* 功能性分流:部分肺泡通气,而血流并不相应减少,V/Q ,流经该处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而流入肺静脉,称功能性分 流。以致静脉血掺杂↑→PaO2↓。
* 静脉血掺杂:静脉血未经氧合或氧合不全即流入体循环动 脉血中,称静脉血掺杂。
位于胸内: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PPL > Ptr ) 。
中央性气道阻塞临床表现机理
外周气道阻塞临床表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 等压点理论解释) 。
外周气道阻塞临床表现机理
肺气肿,呼气时肺泡弹性回缩力下降 慢性支气管炎,呼气时小气道内压迅速下降
↓ 等压点内移(移向肺泡侧)
↓ 呼气时等压点下游端产生动力性压缩
呼吸衰竭
肺通气障碍
肺换气障碍
限制性通气不足
阻塞性通气不足 弥散障碍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解剖分流增加
以通气障碍为主的呼吸衰竭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发病机制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纤维化/胸膜增厚粘连--胸廓肺顺应性。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支气管肿胀。 ➢弥散障碍:肺内炎症/纤维化/肺泡融合/毛细血管网破坏--弥散面积,距离 。 ➢功能分流:支气管阻塞/小叶肺不张--肺泡通气。 ➢死腔样通气:部分肺血管病变,闭塞。
2.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PaO2 ↓ + PaCO2 ↑ △ PaCO2 ↑ /△ PaO2 ↓ =R=0.8
2.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 PaO2 ↓ + PaCO2 ↑ △ PaCO2 ↑ /△ PaO2 ↓ =R=0.8
R=
PACO2 × VA
(PiO2–PAO2)× VA
PAO2= PiO2 –



不定
障碍
VT(tidal volume):潮气容 MVV(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最大通气量 积
VC(vital capacity):肺活量 MMF(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最大呼气中段流 量
RV(residual volume):残气 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一秒钟
实质它是由肺泡-毛细血管膜受损所致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 衰竭。通常发生的是 I 型呼吸衰竭。
2000 年中华医学会提出的ALI/ARDS 的诊断标准(草案) 为:
(1) 有发病的高危因素:直接肺损伤因素:严重肺部感染、胃内容物吸入、 肺挫伤、吸入有毒气体、淹溺等;间接肺损伤因素:脓毒症、严重的非胸部创 伤、重症胰腺炎、大量输血、体外循环、DIC 等。
原因:
① 呼吸肌活动障碍: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收缩功能障碍 。
② 胸廓的顺应性降低:严重的胸廓畸形、胸膜纤维化等可限制胸部的扩 张。
③ 肺的顺应性降低:严重的肺部炎症和肺的纤维化或肺泡表面活动物质 减少而降低肺的顺应性 。
④ 胸腔积液和气胸:胸腔大量积液或张力性气胸压迫肺,使肺扩张受限。
(2)阻塞性通气不足: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 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当RFI ≤ 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分类
病理生理(根据发病机理)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换气型呼吸衰竭): PaO2< 60mmHg( 8kPa)
Ⅱ型呼吸衰竭(通气型呼吸衰竭): PaO2< 60mmHg ( 8kPa ) 伴
PaCO2> 50mmHg ( 6.67kPa )
临床上(根据发病情况)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多由于溺水、电击、创伤、药物中毒、吸入毒性气体、急
呼吸(肺)功能不全(衰竭)
外呼吸功能(通气和换气)障碍 (始动机制)
↓ PaO2↓伴有或不伴有PaCO2↑
(发病关键)
↓ 症状和体征
外呼吸功能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基本过程。肺通气是通 过呼吸运动实现肺泡气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换气则是肺泡 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衰竭发生原因和机制
呼吸衰竭
(Respiratory Failure) 一般情况下,呼吸衰竭是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 碍时,导致PaO2 < 60mmHg ( 8kPa ),伴有或 不伴有PaCO2 > 50mmHg ( 6.67kPa )的病理过 程。
当吸入气的氧浓度(FiO2)不是21%时,可将 呼吸衰竭指数(respiratory failure index, RFI)作 为诊断呼吸衰竭指标。RFI = PaO2 / FiO2 。
呼吸衰竭
肺通气障碍
肺换气障碍
限制性通气不足
阻塞性通气不足 弥散障碍 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解剖分流增加
呼吸衰竭发病环节
呼吸中枢→影响外呼吸功能的各个环节
(一)肺通气障碍
1.肺通气障碍的类型与原因
(1)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 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时的血气变化(只有PaO2 )
①部分肺泡通气不足→功能分流↑→静脉血掺杂↑
病变区 V/Q : PAO2 PaO2 CaO2 PACO2 PaCO2
其余肺泡代偿性通气 V/Q : PAO2 PaO2 CaO2(氧离曲线S型决定) PACO2 PaCO2
PACO2 R
PaO2
PaCO2(HHmg)
PO2 PaCO2( kPa )
12
100 单纯通气障碍
R=0.8

80
8低

60

受 4值
分流
正常范围
40
20
4
8
12
PaO2(kPa)
肺泡通气障碍时PaO2和PaCO2与呼吸商R的关系
PaCO2是反映总肺泡通气量变化的最佳指标。
PaCO2 = PACO2 =
*正常生理死腔约占潮气量的30%。
*肺动脉栓塞/肺动脉压/肺血管收缩/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或 被破坏,相应部位的肺组织血液灌流量,该部位肺泡类似死腔 ,称死腔样通气 (可增加达60%),肺的总有效通气量→ PaO2↓→导致呼吸衰竭。
通气/血流比值及其变化示意图
VA / Q正常
VA / Q增大
VA / Q减小
通气血流 比例失调
呼吸衰竭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1967 年Ashbaugh DG ,Bigelow DB ,Petty TL ,Levine BE.首先在 Lancet上报道了成人中的急性呼吸窘迫(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adult) , 为了和新生儿或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Infantil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IRDS) 相区别,被命名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直到 1994 年美、欧ARDS 联合委员会 (AECC) 提出了急性肺损伤( Acute lung injury ,ALI ) 和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 新概念,才将 “A”的含义由“Adult”(成人)改为“Acute”(急性)。1995 年以来我国 学者也主张采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一命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