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社会规范学习

第十章 社会规范学习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概述一、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他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法律、道德、习俗、风尚、团体规约、组织章程、学习纪律、操作规范、游戏规则、家庭生活规范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不同形式。

这些社会规范可以按其涉及的价值标准、使用范围的广狭、适用的活动领域、对个体行为约束力的大小、维持规范实施的手段……方面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别。

如:大群体规范与小群体规范、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等。

按规范的内容来说,分为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二、社会规范的功能(一)个体行为控制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的秩序基础是日益分化的个体价值和权利,社会规范则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体系。

个体适应社会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

在一个既定的人群中,这些秩序要得到维持,则依赖各种社会规范来保证。

社会规范常用来禁止不可预见的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倡导和奖赏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体现出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选择与控制功能。

(二)个体行为引导功能在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个体必须选择和实施规范所肯定和倡导的行为,同时放弃规范所禁止和排斥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功能。

(三)社会秩序维护功能依据约束力的大小、使用范围等属性的不同,社会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存在差异。

如法律、道德、宪法、学校的规矩、医院的规矩……三、社会规范的一般学习过程(一)、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二)、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价值观影响下规范行为的形成过程(三)、社会规范学习是规范行为的内化过程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使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一般来说,内化被认为是将外在的准则、信念,纳入个体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或者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的过程。

冯忠良等人认为内化是一种过程,显示了某种价值逐次地成为个体一部分的过程。

社会规范内化的外在标志是:规范行为的生成。

社会规范学习的内化过程,可以通过规范行为的稳定性加以衡量。

第二节品德学习按内容来说,社会规范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三类。

道德规范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社会规范,也是儿童青少年社会规范学习的核心内容。

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及其特点道德,指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道德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社会性卢梭论述道德的起源“没有交换,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的尺度,任何交换都不能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所以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

”这种协定的平等导致了道德、法律的产生。

可见,道德总是社会的道德。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其功能是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2、相对性道德规范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

但同时,道德规范本身又具有一些人类通用的恒久性。

3、价值规定性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道德不是一堆互不相关的行为规定,而是诸如公平、平等、权利、责任、诚信、尊重、仁慈、关怀、宽恕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4、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个体自律、良心驱使来维持(二)品德及其特点品德/道德品质/德性/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其实质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一个人身上内化的产物;其功能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品德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稳定性:不是一时一地的表现,是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都一贯地表现出良好道德行为2、个别性:同样是勤奋敬业,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等不同气质类型,道德面貌不同3、自觉性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三)道德品德关系区别:1、道德是社会现象,发生发展服从社会发展规律;品德虽也有社会性,但也是一种个人心理特征,受个人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儿童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都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

2、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对象。

联系:1、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道德教育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众多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及其行为表现,才体现了道德内容。

是他们的道德生活实践及不断发展的道德需要,为社会道德规范调整和完善提供了依据和动力。

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一是探讨品德的因素结构,侧重查明品德是由哪几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或成分构成的;二是探讨品德的功能结构,侧重查明品德的各种成分是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在各种内外条件的作用下完成道德决策和行为的。

(一)品德的因素结构二因素说: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三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因素说:知、情、意、行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

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成为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机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

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道德认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荀子《劝学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道德观念道德认识的结果是形成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实际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念,即认识到涉及他人和群体利益的一些社会行为的价值高于另一些社会行为的价值,并且接受、承认这些价值,即发展与其有关的道德需要。

道德认识只有转化为道德观念,才能真正支配个体的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是产生和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孔子“仁”、“仁者爱人”,即强调了道德情感在品德中的核心地位。

除此外,孔子还注重诗歌、音乐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

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道德情感从内容上可分为: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心、羞耻感、友谊感、同情心、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

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的道德感、理论的道德感。

道德意志具体表现在:使道德动机战胜不道德动机;利他动机战胜利己动机;排除困难,将道德行为进行到底。

道德意志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抗拒不良环境的诱惑、抑制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

道德行为指在道德意向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涉及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达成道德目标的手段,也是评价一个人品德的客观标志。

道德行为在“道德行为”和“道德的行为”两种意义上使用。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由它俩结合构成的道德动机,通常处于核心地位。

章志光依据动力系统的观点,提出了包含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的品德心理结构。

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的心理结构。

这一结构的形成过程,是儿童在外界他人的评价、奖惩或自然后果强化的条件下,获得道德规范的行为经验、产生是非感、形成道德行为的定势或习惯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道德性”是一个比品德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稳定的道德品质尚未形成之前的个体道德状况,而品德则是道德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

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生成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

它是道德性向品德过渡的一种形式。

这一结构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道德认知——感情系统区”包括道德观念、道德体验、由此而生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价值观乃至道德需要动机等。

第二部分:在道德情境中个人从接受信息到产生道德行为的一个连续的心理过程,包括:1、对道德情境或实践的注意与知觉2、移情3、作出道德判断,包括辨认事件是非、善恶、卷入的必要性紧迫性4、形成责任意识与明确态度,其间可能发生动机冲突、代价和报偿的权衡5、行为方式的抉择6、意动的产生和道德行为的实现第三部分:反馈回路定型结构指个体所具有的品德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

它是在执行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但具有更高的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自动化功能。

其实质是:占优势的道德信念或道德动机,与作为其实现手段的一些习得的行为方式经过反复实践和强化,形成了稳固的联系。

三、品德形成实质和过程品德形成的实质人类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即品德学习的过程,亦即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品德学习与知识技能学习的不同:1、认知领域的问题,通常都有正确的答案,某种认识的正确性通常比较容易检验;道德规范则是社会或组织约定俗成的产物,在同一社会中往往有多种道德规范并存的现象,人们对同一道德问题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判断,个人的道德品质经常表现在对两难或多难道德情境所作的选择中。

2、道德行为的利他性有时与个人的直接需要相冲突,往往会遭遇到个人直接需要的抵抗,这就可能造成个人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3、在社会变革时期,一些社会规范发生改变,人们必须更新已有的道德观念,这必然引起内心冲突和社会适应困难。

所有这些都使品德学习过程具有更复杂的性质。

由于品德结构的复杂性,品德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就其性质来说,是以情感学习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过程。

片面培养品德结构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孤立地培养品德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

由于品德和态度都由包括情感在内的多种心理成分组成,故品德学习在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中,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相当于态度的学习。

品德的培养从逻辑上讲似乎应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但是由于儿童道德发展受多种内外因素影响,道德教育就应从最适合其阶段特征、最有效的方面入手,故道德教育具有多端性。

品德形成的过程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对社会规范的依从对社会规范的依从,是指对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尚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

依从有从众和服从两种表现,是内化的初级阶段。

依从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趋于一致,自愿遵从规范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