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蓝维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于青少年良好品德的构建、社会化的发展、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前一段对青少年的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规范学习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由此而带来的是我国目前青少年社会行为的规范水平还不高,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还很薄弱,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在日常生活中违反社会规范的言行随处可见。
究其原因,首要的是我们在教育中缺乏对社会规范学习及其作用的正确认识。
为此,本文拟从社会规范和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社会规范及其类型规范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标准、准则或规则。
社会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由一定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社会规范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形成不同的社会规范,因此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广义的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群体,既有家庭、村社等初级群体,也有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次级群体,如企业、学校、政党、政府部门等。
社会行为是指个人之间互有影响的行为,即那些有社会影响作用的个体行为。
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普遍性使得社会规范具有了广泛性的特点。
社会规范的广泛性在现代社会中最突出的表现是那成千上万的规章、制度、纪律、道德和法律条文。
这些规章等等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行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进入公共场所要遵守各种道德、纪律和法规;工人生产劳动要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等等。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社会规范之中;每个人要正常生活也都离不开社会规范。
那么社会规范包括哪些内容呢?1.依据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方式,规范可以分为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道德规范不具有强制性,是通过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发生制约作用的。
个体行为违反了道德准则,会受到社会舆论和自我良心的谴责。
我国现有的道德规范内容非常广泛,像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和尊敬父母、助残济贫、见义勇为、举止文明等都属于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则具有强制性,是国家机关强行实施的,任何个体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国现有的全部法律条文都属于法律规范。
2.依据社会规范的适用范围,规范可以分为大型群体规范和小型群体规范。
前者指在世界范围、民族范围、国家范围等大型社会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像国际章程、民族风俗习惯、社会公德、政党章程和宗教教义等。
后者指在小型社会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家规、部门和班组纪律等。
3.依据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规范又可以分为政治规范、经济规范、社会生活规范等。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当前社会的政治规范之一;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范;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属于礼仪规范和社会生活规范。
4.依据社会规范的存在方式,规范可以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
成文的社会规范包括那些有明文规定的各种行为准则,像法律、道德、组织章程、公约、纪律等。
“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就是成文的社会规范。
不成文的规范是指风俗、禁忌、习惯和礼节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饮食文化,如茶文化、酒文化中的一些规则和禁忌就都属于不成文的规范。
社会规范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社会规范系统,它包括一切成文的与不成文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和不同团体范围内的人们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和规则。
那种把社会规范仅仅视为日常行为守则的观点,对社会规范的理解显然是太狭窄了。
二、社会规范学习及其基本途径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即学习者将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不是自发发生的,是学习者在社会实践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的心理变化而实现的。
这是因为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制定的、是外在于个体的。
只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体才能完成对社会规范从接触到接受的心理变化过程。
例如: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这一法律规范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它对于每个市民来说都是一个外在的行为要求。
市民们在学习这一规范时,了解了为什么要在公共场所实行禁烟的原因和依据,烟民们在执行这一规范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认识和习惯上的障碍,最终一些烟民能够自觉接受并且执行禁烟规定。
这一过程就是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就其基本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条:其一、在家庭中通过家庭成员的行为耳濡目染学习社会规范。
家庭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社会生活环境,也是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
青少年最早是在家庭中学习社会规范的。
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教给他们要讲卫生、不乱扔废弃物、不随地大小便等等。
随着他们的成长还学习了要友好地与人相处、尊敬长者、对人要有礼貌等等。
家庭由于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特殊地位而成为他们学习社会规范的第一个场所,父母亲则成为青少年学习社会规范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成员间的亲缘关系使得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和持久。
青少年在家庭中学习到的社会规范的性质、水平和数量对他们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
其二、在学校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及与同伴交流中学习社会规范。
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规范教育,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学习社会规范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学校中各种校规校纪教育、文明礼貌教育、道德和法律知识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是青少年接触和学习社会规范的主渠道。
同时,学校中的环境和气氛、师生关系、尤其是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对青少年社会规范的学习产生影响。
其三、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学习社会规范。
青少年的学习环境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还有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在社会中他们接触到各种人和事,周围人对社会规范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对青少年的规范学习产生影响。
社会中模范遵从规范的人和事会成为青少年遵从社会规范的榜样,对他们自身的规范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违反社会规范的人和事也会对青少年社会规范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家庭、学校、学生同伴群体和社会大环境中都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学习和接受社会规范的因素,例如:家庭成员本身的违规行为、家庭与学校教育观点的不一致、学校教育中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对青少年的道德和法制教育、社会中一些违规行为没有受到及时的惩罚、在执行规范时打“擦边球”的做法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规范学习。
因此加强青少年社会规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
全社会都应努力提高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水平,提高对青少年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意识和教育水平,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高度遵规意识的新型一代。
三、社会规范学习在青少年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社会规范学习是青少年社会性学习的核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容。
社会规范学习是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造就新一代社会成员的根本途径。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青少年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构建品德是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总称。
它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准则在行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与性格紧密相关。
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成为他的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黑格尔的话表明了几层含义:(1 )品德是稳定的,仅从一时一事不能确认品德。
(2 )品德是通过符合某种伦理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品德具有行为性的特点。
(3 )品德是某种思想和道德行为在性格中的固化,不能离开性格谈品德。
品德和性格是青少年行为重要的调节机制和个性重要的组成部分。
良好品德和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在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社会规范的学习,品德和性格的形成就无从谈起。
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品德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规范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青少年品德、性格与社会规范学习的关系,我们还需从品德结构开始说起。
关于品德结构国内许多心理学家和德育工作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多种假说,如“四要素说”、“ 四项意识说”、“基本维度说”、“三环结构说”、“三维结构说”、“四环多维立体结构说”等等。
〔1〕这些假说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品德结构,既各有特色,也有其不足。
共同的问题是对品德结构本质的概括水平不高,而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说”正弥补了这一不足。
这一学说认为:品德结构说到底是一种行为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它的构成要素包括:价值观要素(为什么要执行行为规范的认识);规范行为的驱动心理因素(包括对行为规范的各种必要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履行行为规范的需要、动机机制);规范行为的定向因素(对行为规范本身的各种认识);规范行为的执行因素(即动作经验)。
遵从经验说用规范概念(即社会规范)代替道德概念,扩展了品德的范围,强调了品德结构的后天习得性和品德结构是以对思想道德观点的遵从态度为前提的,揭示了品德结构的本质是一种经验结构。
这一见解,深化了品德理论的研究。
品德结构作为一种心理结构,一种对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是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规范的学习而不断构建起来的。
离开了社会规范的学习,青少年不能了解和掌握社会规范,不能形成执行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不能产生履行社会规范的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与社会规范相关的情绪体验,不能产生规范行为和获得规范行为的动作经验,当然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句话,社会规范学习过程就是青少年品德和性格形成过程,离开社会规范学习,青少年品德和性格的形成就是一句空话。
(二)社会规范学习与青少年社会化的实现青少年社会化从实质上讲是他们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具备社会特性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对青少年是极具意义的事情,它既是青少年在其人生的萌发阶段去实现人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也是青少年个体的发展过程。
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社会化至少包括个性的发展、传递社会文化和社会角色的获得三个基本方面。
这三个基本方面都离不开社会规范的学习。
性格是个性的两个核心因素之一,个性的发展离不开性格的发展,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正如前文所述是社会规范学习,因此个性的发展也同样依赖于社会规范学习。
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大部分,传递社会文化就是传递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而社会规范学习是完成社会规范传递的基本保证。
社会角色的获得也离不开社会规范的学习,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
每一社会成员在现实世界中都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每一社会成员都需要学习特定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需要社会规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