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XX大学
行为经济学期中作业渗透到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学院 xxxx学院
专业班级 xxxx班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000000001
序号 001
二○一五年十一月
渗透到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不少地方让人在莞尔之余感到“此中有真意”。
行
为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成果直接辐射到各商业分支功能如金融、营销、管理和会计等方面。
行为经济学堪称真正的“经世之学”,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
投资、理财、购物、决策,甚至人生规划、政策制定都要用到它。
掌握了其关键原则,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生是绝对有益的。
理性幻想与感性现实
假设就是假设,本不值一驳。
生而为人,就注定要犯错误,纵使巴菲特、索罗斯之类的奇才也概莫能外。
如果经济学不是“经世之学”,谁又会和它较真呢?正式经济学的这种身份,理性人假设常会让它有时显得欲振乏力。
注定,经济学要发生一场改良甚至革命。
1979年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
它由犹太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韦斯基共同创立。
行为经济学指出,人的种种非理性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发挥失常,而是普遍的存在。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选择,前景理论,禀赋效应,参照依赖
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卡尼曼和特韦斯基在1979年提出的。
所有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著
作,都绕不开这个理论。
曾有一位著名的财经编辑问卡尼曼为什么将理论称为“前景理论”,卡尼曼说:“我们只想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大家记住它。
”也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禀赋效应:
在淘宝或其他购物平台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些商家会提供免费试用的产品,并在有试用意愿的人中随机抽取一些进行派货。
但条件是,过了试用期后要求试用者将产品再送回来。
这就是商家利用了禀赋效应,这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技巧,行为经济学家则称为“所有权依赖症”。
因为试用者已经习惯了享受试用品在家里带来的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后把这个东西再送回去,试用者难免会感到舍不得。
宠物店也有类似的行为。
店主看到围着动物不肯离去的小孩,就会对孩子的家长说:b“把它带回家去过周末吧。
如果它跟你们合不来,或是你们不喜欢它了,星期一早上再把它送回来就行。
”
而这一家人的表现呢?头几天大家都争着抢着要遛狗,看到小狗憨态可掬就哈哈大笑,就算小狗做错了什么事也会有人为他开脱:“它还是一只小狗呢。
”
就这样,到了分别的日子,他们就会感觉这只狗是已经属于他们家了。
想还给店主的念头,被离别的痛苦战胜了。
所以,以后我们遇到类似可以带回家试用的“好事”,可要三思而后行。
参照依赖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假设在学校里,你可以有两种选择:
A.其他同学每学期考70分的情况下,你每学期考试得80分。
B.其他同学每学期考100分的情况下,你每学期考试得90分。
大部分同学了选择前者。
因为有时候我们努力学习的原因,是因为和同学之间的嫉妒与不服输。
这道题就类似于卡尼曼出的一道题“假设你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在商品和服务价格相同的情况下,你有两种选择:A.其他同事一年挣6万元的情况下,你的年收入7万元。
B.其他同事年收入为9万元的情况下,你一年有8万元进账。
卡尼曼的这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
事实上,我们拼命赚钱的动力,多是来自同侪间的嫉妒和攀比。
我们对得与失的判断,是来自比较。
嫉妒总是来自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会被人嫉妒,除非对方也是皇帝。
对此,美国作家门肯早有妙论:“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连襟)一年多赚1000块,你就算是有钱人了。
”我们都去过星巴克,原本星巴克是有三种规格:大杯、中杯、小杯。
科斯后来菜单上的小杯消失了,只剩下中杯、大杯、特大杯。
有人去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在美国,星巴克出售的咖啡都分为三种规格:高杯、大杯、超大杯。
美国的星巴克菜单上并未列出“小杯”,也很少有顾客知道星巴克还有“小杯”的存在。
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找服务生要小杯,就能找到老式的8盎杯装咖啡。
或许“菜单革命”还有难言之隐。
星巴克的小杯曾经很畅销,但赚钱太少。
小杯卡布奇诺的售价比12盎司的高杯少30美分,但浓咖啡的量是一样的,又因为它包含的奶泡较少,味道更浓,很多咖啡迷都喜欢。
回到我们这个例子上来,同学们的心里可能是宁可分数得的少些,也不愿意比别人的分数低。
这就来自于人们的嫉妒和攀比的心理,而且人们还非常愿意和自己身边认识的、熟悉的亲朋好友进行比较----只要是比自己身边的同学多得一点点分数,哪怕是只多一分,也能给自己带来一种心理安慰“没事儿,别人考的还不如我呢”。
如果真要去和学校里的学霸去比一比,他反而还不愿意比了。
因为他只需要比周围生活的人多那么一点点优越感就足够了,对于他望尘莫及的他比不过,也不愿意去比。
如果同学的考试目标是70分,那么他考了80分自然会觉得很高兴。
可是如果他的目标是90分那他就会感到有些失落。
这就说明,考试成绩的好坏都是相对的。
这之间一定有一个参照点的存在。
这也是卡尼曼所说的参照依赖: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由参照点决定。
再举一个例子,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当考试没考好,我就会对家长说“XXX考的还不如我呢”、“我同桌比我差了好多分呢”之类的话,企图换到家长的谅解。
但家长往往会这么回答“你还好意思说,你怎么总和比你考的差的比呢?你就不能看看你们班考第一的同学吗?”
这显然又是一个参照依赖的例子。
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是非常高的,把可能分摊到几个孩子身上的期许都压到一个人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常挂嘴边。
家长或许理所当然的认为我的孩子一定是优秀的,他一定比其他人都好。
于是家长总会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放到一块去比较。
而孩子进行比较的参照点确实他的朋友、他的同桌等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孩子和他比较对象的水平应该是差不多的,而这次他比朋友们考的多了一些分数,这就成了他认为的成功了。
这类事情在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结果就会不同。
参考文献:
[1]董志勇、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消费行为的非理性陷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
[2]孙惟微、赌客信条:你不可不知的行为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3
[3]金雪军,杨晓兰编著、行为经济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