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由来
唐姓的由来
六(2)班 唐景阳
唐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64位。在日本、韩国、越 南等国均有分布。在韩国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 南道。在日本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唐姓是中国姓氏排 行26位大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65%,唐姓遍布 天下。今唐姓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 省区居多,这6省唐姓占全国唐姓人口60%。
唐姓的来源及姓唐的名人3
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 (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 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 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 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 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 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 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 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 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 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 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 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等。
唐姓的来源及姓唐的名人2
《说文》:“唐,大言也。” 构成汉族唐姓来源主要有 三支:姚姓、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 年历史。第二支是姚姓子孙衍生的唐姓,第三支是外族姓 政唐姓。包括汉时南蛮,三国时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 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600余万,为全国第16位大姓,大 约占全国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 四川、湖北、重庆等地,大约占唐姓总人口30%。唐姓 人口在北方诸省的比例大约在0.65,在南方比例大约 1.2%左右,而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比例在2.4%。 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 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陇西(今甘肃) 羌族中有唐姓。
源流四
源于回纥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畏兀人唐仁祖, 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元史·唐仁祖 传》中的记载,元朝时期,西域畏兀人中有唐仁 祖。唐仁祖,字寿卿,畏兀人(回纥),因其祖辈 称唐古直氏,因此宋、元时期其子孙都以汉姓唐 为氏。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 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在此期 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 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
唐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人口 排行榜上名列第16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1600 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6%左右。唐姓发源地当有四 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 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中心,是 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
唐姓的来源及姓唐的名人1
源流二
源于西南夷,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 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 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普米族,自称培米、拍米、批米, 普米语中“米”意为人,培、拍、批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 即普米语的汉义为“白人”。普米族的他称较多,汉文史籍依其自称 而写作“般木”或“白狼般木”,即白狼族人,称白狼夷。至晋朝时 期,以他称而写作‘西蕃’,清朝以后称之为“西番”。在其周围的 少数民族中,藏族、摩梭人称之为“巴”,彝族则称其为“俄祝”, 纳西族称之为“博”。清朝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维西见闻录》 等史籍中,亦将普米称为“巴直”。普米族最初只有以上八大汉姓, 其它普米族汉姓大多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例如格母部落的汉姓已发 展为郭、杨、马、董、烟、肖、龙、宋、项等等。
源流一
出自姚姓和姬姓与祁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 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郧,舜帝是黄帝十世 嫡长孙姓姚名重华。尧舜是他们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 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 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 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山西省翼城县) 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 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 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 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 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 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 称为唐氏。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5 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说文》:“唐,大言也。”指言语夸诞不实之意。帝尧 号陶唐氏,应是以烧陶为业的部落之首领。而“唐”的甲 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个枝 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外。 汤沸时,声响大,故唐与汤音义可通。而后人在字典中所 解释的唐字,已经失去了唐的本义,而引申“声响大”为 “说大话”之意了。但是,唐作为地名和姓氏,它仍旧保 留了本义。唐氏族与陶唐氏有关,唐即以陶器煮汤之意, 说明这个氏族已经用熟食代替了野蛮的生食,是文明的进 步,也即原始社会所称的陶唐孝。陶唐氏族是以制烧陶器 的职业作为氏族名和族徽的,进而发展深化出陶、唐、汤、 荡等相应氏族和新的族徽。唐氏族所在的地就称唐,最终 形成唐国和姓氏。
这四个普米族部落现今主要分布在木里盐源后所、右所、中所、宁蒗 蒗蒗、永宁、宁蒗温泉、拉伯、西川、木底箐、翠玉、红桥、新营盘、 战河、跑马坪、永胜、丽江、维西、宁蒗金绵、西川、新营盘、宁利 等地。从整体看,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分布的一个特点。普米族大 部分与其他民族杂居,使之形成了开朗。豁达、豪放的民族性格。
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 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