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 秦朝法制 《中国法制学》 马工程

5 秦朝法制 《中国法制学》 马工程

——贾谊《过秦论》
一、立法指导思想
奉行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 1.以法为本,以刑为威
从重视法律到迷信法律,无限扩大法律的作用 2.君主独断,法自君出
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法出于一” 3.法令一统,以吏为师 将秦国的制度和秦朝新建立的法律制度推行到全 国 4.“皆有法式” 立法细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法律答问》:“公室告何也?非公室告何也?贼杀 伤、盗他人为公室告。子盗父母,主擅杀、刑、髡 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子告父母,臣妾告主, 非公室告,勿听。”
二、主要诉讼制度 审判:
“凡讯狱,必先尽听其言而书之,各展其辞,虽知其 訑,毋庸辄诘。其辞已尽书而无解,乃以訑者诘之。诘 之又尽听书其解辞,又视其他无解者以复诘之。”
第五章 秦朝法制
第一节 立法活动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第四节 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第五节 司法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 握秦朝法制的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要求:介绍秦朝的刑事、民事、 行政法制及司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 本章教学重点:秦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 则与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4.共犯加重 五人以上犯罪为重大犯罪。
《法律答问》:“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 又黥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 城旦。”
5.自首减刑
《法律答问》:“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 当?自出,以亡论。其得,坐赃为盗;盗罪轻于亡,以 亡论。”
(一)定罪量刑原则
6.诬告反坐 “诬人”:以所告之罪罪之 《法律答问》:“甲盗羊,乙知,即端告曰甲盗牛, 问乙为诬人,且为告不审?当为告盗加赃。”
2.区分故意与过失 故意:“端” 过失:“不端”
《法律答问》:“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 盗,乙论何也?毋论。” 《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杀人,今乙不盗牛、 不杀人,问甲可(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 审。”
(一)定罪量刑原则 3.数罪则并罚
《法律答问》:“诬人盗值廿,未断,又有它盗,值 百,乃后觉,当并赃以论。”
(二)主要罪名
司法官吏的犯罪,有以下四种:
--“见知不举”罪 --“不直”罪,即罪应重而故意轻判,或应轻而故 意重判 --“纵囚”罪,指应当论罪而故意不论罪,以及设 法减轻案情,故意使案犯达不到定罪标准,从而判 其无罪 --“失刑”罪,指因过失而量刑不当
“士伍甲盗,以得时值赃,赃值百一十,吏弗值,狱鞫 乃值赃,赃值过六百六十,黥甲为城旦。问甲及吏何论? 甲当耐主隶臣,吏为失刑罪。”
(丞相李斯被秦二世具五刑处死)
--其他:磔、车裂、弃市、族、剖腹、腰斩
(三)主要刑罚
肉刑: 黥、劓、斩左右趾、宫刑、割舌(诽谤詈骂)
宫刑: “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时隐宫之徒七十二万,所割男子之势高积成 山。”(《三辅故事》)
(三)主要刑罚
劳役刑: --城旦:男子筑修城墙 --舂:女子为官府舂米 --鬼薪:为宗庙砍柴 --白粲:为宗庙择米 --隶臣妾:罚为官府奴婢 --司寇:到边地服役兼伺察寇盗,防御外敌 --候:侦察伺望敌情(斥候)
“端告”:故意诬陷——诬告罪成立的条件
“告不审”:控告、检举失实,但非出于故意
“告盗加赃”:以加重的情节或罪名控告他人,不 论故意与否,均为告盗加赃。
(二)主要罪名 1.不敬皇帝罪
《秦律杂抄》:“为听命书,法弗行,耐为侯; 不避席立,赀二甲,废。”
2.危害皇权罪
3.以古非今罪 “以古非今者,族。”
• 本章教学难点:秦朝的法律形式以及刑 罚的种类及其内涵。
第一节 立法活动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 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 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 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 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爰书”
颜师古:“爰,换也。以文书代换其口辞也。” 王先谦:“传爰书者,传囚辞而著之文书。” 《辞海》:“爰书,录囚辞之文书也。” 爰书:口供记录、证言、现场勘查记录、法医检验报告 及司法机关的报告等。
二、主要诉讼制度
乞鞫:复审 不直:故意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 终囚:故意有罪不判
秦朝法律的特点:
1.规范严密
(三)主要刑罚
耻辱刑:
--髡:剃发(鬓毛、胡须)
--耐:剃去鬓毛、胡须
财产刑:
--貲刑:缴纳财物或以劳役折抵。 “貲,小罚以财自赎也。”
--赎刑:以铜、盾、甲等财物或劳役抵原判刑罚 --没刑:没收财产
迁徙刑: --“秦法,有罪迁徙之于蜀汉。” --“赦罪人迁之南阳。”
第四节 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一)民事主体地位 严格的等级制,不同等级有不同的权利义务;歧视 商人、赘婿。 (二)所有权和债权 土地私有制 (三)婚姻家庭和继承 严格的一夫一妻一妾制 嫡长子继承 专业技术职位,如史官、卜医,实行世袭。
本章参考文献: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 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2.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3. 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武汉大学 出版社2012年版; 4.《史记》《汉书》《商君书》《韩非子》。
(二)主要罪名
10.逋事或乏徭罪(妨害社会管理) 11.投书罪 《法律答问》:“有投书,勿发,见辄燔之……” 12.盗徙封罪 《法律答问》:“何为封?封即田千陌……而盗徙 之,赎耐。” 13.不得兼方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法,不得兼方,不 验,辄死。”
(三)主要刑罚主刑、附加刑来自分死刑: --枭首:斩首后悬首示众 --戮:对犯人刑辱示众后斩首 --抽胁:抽取肋骨 --凿颠:凿击头部 --镬烹:油煎或开水煮死 --坑杀:活埋 --具五刑:黥、劓、斩左右趾、笞杀、枭首、菹
郡 --郡守,“掌治其郡” --郡尉,郡守的佐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掌监郡” 县 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 县令、县长: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县的次官 县尉:治安、捕盗之事,唯不掌兵,秩同县 丞
县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 --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 --有秩/啬夫: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 税、安排徭役
皇帝
《资治通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 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 为‘诏’,自称曰‘朕’……自今以来,除谥 法。”
“朕为始皇。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传之无穷。”
秦朝中央官僚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2)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3)臣议君决 (4)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
《为吏之道》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 私,微密纖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 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郡县制
形成过程:春秋时期初设郡县; 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 兵役
二、主要诉讼制度
诉讼的提出 (1)官吏提起诉讼 由御史和其他官吏纠举犯罪,提起诉讼。 (2)当事人提起诉讼 当事人到官府起诉,《封诊式》中“告子”、“告
臣”、“甲告”、“乙告”、“自告”。
二、主要诉讼制度
自诉分“公室告”、“非公室告”,前者强制告, 后者禁止告。 “公室告”:受诉案件 “非公室告”“家罪”,不予受理
第五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 1.皇帝 “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天下之事无 大小皆决于上。”
2.廷尉 职责:一是审理“诏狱”;二是审理地方上送的
疑难案件及重大案件。
(二)地方司法机关
地方司法机关由地方行政长官郡守、县令兼理。
秦律规定,对不能决的案件要逐级上报。如果乡 不能决,报县,由县令审理;县不能决,报郡,由 郡守审理;郡不能决的死刑和重大疑难案件,则报 廷尉。
(六)式:审理案件的程序规定、司法规则及 文书程式
《封诊式》:秦律中关于司法官吏审理案件程序的 法律文书,除规定审案的一般原则以外,还规定办 案的程序和要求,并提供诉讼文书的格式
(七)廷行事:司法机关的判案成例
第二节 行政法律制度
统一帝国的政统
(一)皇帝 (二)三公,九卿 (三)郡县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令(县长) 有秩(啬夫)、游徼、亭长、三老
(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 (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
--游徼,徭役的一种,掌巡察、缉捕盗贼 --亭长,徭役的一种,掌同啬夫
第三节 刑事法律制度
(一)定罪量刑原则 1.责任身高
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为成年人,负刑事责任。
《法律答问》:“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 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可(何)论?当完城旦。”
二、法律形式
1、律、令 2、课、程、式 3、法律答问 4、廷行事
二、法律形式
(一)律: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主体)
《盗律》《贼律》《捕亡律》《捕盗律》 《傅律》:关于傅籍手续的法规 《尉杂律》:关于廷尉职务的法规 《行书律》:关于传送官文书的法规 《中劳律》:关于从军劳绩的法规 《除子弟律》:关于任用官员子弟的法规
3.伦理纲常较淡薄
“殴打父母”,黥为城旦舂。 “同母异父相与奸”,弃市。 “子告父母,非公室告,勿听。” “擅杀子,黥为城旦舂。”
4.法律僵化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法当斩。”
5.功利的国家主义
本章思考题:
1. 简述法家思想在秦律中的具体表现。 2. 简述秦朝立法原则。 3. 简述秦朝的刑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