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法制中国法制史马工程教材[谷风课资]
魏晋南北朝法制中国法制史马工程教材[谷风课资]
一类课资
29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
三、刑罚规范化(10分钟) (一)肉刑日益减少 以流、徒、杖、鞭等取代肉刑
曹魏、北魏、西魏、北齐都明禁宫刑,将应宫者 没入官府为奴 北齐始,宫刑不为法定刑
一类课资
30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
三、刑罚规范化 (二)缩小族刑的范围
曹魏新律:出嫁女不受父家株连
《梁律》:除谋反、叛、降、大逆以上重罪,妻 妾、姊妹等女眷没为官奴
一类课资
33
行政制度(6分钟)
一、察举制(即考察后予以荐举)(东汉-三国) 1.察举科目 (1)常科:经常性科目,每年由州郡长官荐举 人才
--孝廉 即察举孝子、廉吏,重德行
--茂才 “秀才”,重才能
一类课资
34
行政制度
一、察举制(即考察后予以荐举)(东汉-三国) 1.察举科目 (2)特科: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的特别选士 科目
一类课资
18
《北齐律》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1)确立“重罪十条”,奠定“十恶” (2)合《刑名》《法例》为《名例》 (3)律典篇目确定为12篇 (4)确立死、流、徒、杖、鞭五刑 --上承汉魏律之精神,下开隋唐律之先河
程树德《九朝律考》:“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 而北律尤以齐律为最。”
一类课资
一类课资
23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
(二)准五服以治罪 五服:按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规定的五等丧服 的制度 《晋书》:“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清】崔述《五服余论》:“故服也者,纪纲名 分之所系也,犹之乎治国者必使上下有服,都鄙 有章也,是以古人必于此至详也。”
一类课资
24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
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年):“自非大逆干犯者, 皆止其身,罢门房之诛。”
一类课资
31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
三、刑罚规范化 (三)酷刑日益减少 晋律死刑三等:枭首、腰斩、弃市 北齐律死刑四等:绞、斩、枭首、轘
一类课资
32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
三、刑罚规范化 (四)流刑为减死之刑 北魏“赦死从流”,将流刑定为死刑因赦减等的 法定刑 北周进一步完善,流刑分五等: 流藩服:四千五百里之外 流镇服:四千里 流荒服:三千五百里 流要服:三千里 流卫服:二千五百里
(二)准五服以治罪
斩衰:丧期3年(如子为父母、媳为公婆、妻妾为夫)
齐衰:丧期3年、1年、5月、3月四等(如夫为妻、
父为子、孙为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兄弟
之间)
大功:丧期9个月(如堂兄弟之间等)
小功:丧期5个月(如为兄弟之妻、夫之兄弟、外祖
父母、姨、舅等)
缌麻:丧期3个月(如为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岳父
一类课资
14
二、两晋的立法 2.《晋律》特点
(5)礼律进一步融合
--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原则
--“杂抵罪”(贵族官员可用夺爵、除名、免 官等抵罪)
《晋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施行全国的律 典
一类课资
15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类课资
16
1.南朝立法(2分钟) ——宋:沿用《晋律》 ——齐:《永明律》,但未正式实施,仍沿用 《晋律》 ——梁:《梁律》,为南朝最大规模的立法活动, 但仅在篇目上改动《晋律》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法制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类课资
1
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 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基本内容, 以及法律儒家化的内涵。
本章教学要求: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 制发展内容及其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 位。
一类课资
2
• 本章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刑事法 律和司法制度发展的基本内容以及封建 制五刑的确立。
12
二、两晋的立法 2.《晋律》特点 (2)概念明确、规范 区分律与令的性质 张斐、杜预注律:“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律:定罪量刑 令:典章制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类课资
13
二、两晋的立法 2.《晋律》特点 (3)律文简要,“刑宽禁简” 删除繁杂内容,“蠲其苛秽,存其清约,事从中 典,归于益时。” (4)规定新五刑制度 死、髡、赎、罚金、杂抵(取消魏律的完与作)
19
法律形式(3分钟)
1. 律与令
“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2. 科与比消失,格与式发展 格: 后魏末时以“格”代“科”,仍为刑事立法,为 律的补充,后为行政法规 式: 综合性法规,源于战国与秦时《封诊式》,西晋 时为独立的法律形式,沿用至宋。
一类课资
20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15分钟)
母等)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
一类课资
25
一类课资
26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
(二)准五服以治罪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原则:
1.服制愈近,以卑犯尊处罚愈重,以尊犯卑处罚
愈轻
--杀伤罪
尊长杀伤卑幼,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卑幼杀伤尊长,关系越亲处罚越重
--盗窃罪
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关系越疏处罚越重
--奸非罪
一类课资
45
司法制度
五、死刑复奏制度
秦汉:郡守有权判处死刑(贵族犯罪和重大案件除外) 曹魏:魏明帝(236年):“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
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者,使与奏。”
--南北朝时期确立后沿用至明清 --皇权加强 --“慎刑”
一类课资
46
法制发展的特点:
1.魏晋律学的发展对法律有重要影响 2.《北齐律》奠定了传统法典的体例 3.法律解释的规范化 4.五刑体系与死刑复奏等制度的形成
(梁武帝:“几可谓以佛法治国”)
——陈:《陈律》,但不成功,唯“官当”之制 为后世所承 特点:拘于晋律,无甚建树
一类课资
17
2. 北朝立法(4分钟)
北魏《北魏律》
东魏《麟趾格》 西魏《大统式》
北齐《北齐律》 北周 《大律》
《北齐律》(12篇949条) 将晋《刑名》《法例》合为《名例》,将《盗》 《贼》合为《贼盗》,将《捕亡》《断狱》合为 《捕断》,将《卫宫》改为《禁卫》,删去《系讯》 《关市》等
《陈律》正式规定“官当”并系统化,沿用至宋
《晋律》:“除名比三岁刑”,“免官比三岁刑”
(三)品官占田荫户制
西晋《户调式》:官僚贵族按官品高低占有免 税土地和荫庇免役人口的特权
一类课资
22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
二、礼教化规定(15分钟) (一)“重罪十条” 北齐律: 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 不义、内乱 “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九品官人之法”,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 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定(创始于魏,延 用至宋、齐、梁、陈各代) 郡设小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中正官的职责 是依照家世、才能、德行将辖区内的士人分成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九等。
一类课资
37
行政制度
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一类课资
10
张斐、杜预“兼采汉世律 家诸说之长,期于折衷至 当”,对晋律进行注释疏 义,亦下诏颁行,亦称 “张杜律”。
一类课资
11
二、两晋的立法 2.《晋律》特点 (1)体例设置更合理
将《刑名》篇分为《刑名》《法例》: --用刑的原则与依据 --各篇宗旨 --对律文中未涉的内容作原则性规定
一类课资
一类课资
7
一、三国的立法 2.蜀立法 诸葛亮等制《蜀科》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 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 1.审势立法,厉行法治 2.“科教严明,赏罚必信”
一类课资
8
一、三国的立法 3. 孙吴立法 基本沿用《汉律》
一类课资
9
二、两晋的立法
1.《晋律》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四年(268年)颁行,亦称 “泰始律”(20篇,620条)
一类课资
49
内容: --察访行状 --察访家世 --评定品级 --逐级上报、授官
一类课资
38
行政制度
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门第和品行兼察,激励士子积极进取 --巩固士族制度,保障士族垄断政治统治权 --标准不确定(中正官主观臆断、请托、权势、 裙带关系)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一类课资
39
司法机关(10分钟)
一类课资
43
司法制度
三、刑讯
--“罪从供定” --“重械之下,危堕之上,无人不服,诬枉者 多。”(《陈书· 沈洙传》)
一类课资
44
司法制度
四、直诉制度 登闻鼓:朝堂之外所设之鼓,以让吏民直接向皇 帝伸冤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登闻鼓”。 后魏太武帝时,于京城宫门外“阙左悬登闻鼓, 人有穷冤则挝鼓,公车上奏其表”。
一类课资
41
司法制度
一、皇帝审判与录囚 二、案验制度
宋以前:郡派督邮进行审核案验后执行 宋以后:郡太守复核 逐级移送:刺史、廷尉 三、刑讯 南梁:测罚(断绝饮食) 北魏:重枷、大杖(刑具)
一类课资
42
司法制度
三、刑讯 南陈:测立(立测) “其有赃验显然而不款,则上测立。立测者,以 土为垛,高一尺,上圆,劣容囚两足立。鞭二十, 笞三十讫,著两械及杻,上垛。一上测七刻,日再 上。三七日上测,七日一行鞭。凡经杖,合一百五 十,得度不承者,免死。”
一、特权化规定(5分钟) (一)“八议”入律
八种封建权贵犯罪,司法官须奏报皇帝进行 决议,按其身份直接做出裁决。 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原则:“大者必议,小者必赦” 三国魏律正式入律,沿用至清 --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
一类课资
21
刑事法律的发展与法律儒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