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
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泛指由地质作用形成于地壳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铁、锰、铬等黑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钴、镍等有色金属矿产;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产;铀、镭、钍等放射性金属矿产;铊、铟、镧、铈等稀有金属矿产;菱镁矿、滑石等冶金辅助矿产;钾盐、硫、磷等化工矿产;高岭石、膨润土、蒙脱石等非金属材料矿石;各种石料、石灰岩、石膏、石棉等建筑材料矿产;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玛瑙等宝玉石矿产和地下水(热)资源等。
矿产资源为人类提供了95%以上的能源来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王安建,王高尚,2002),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地质属性,其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有限的。
产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目前,全球已经发现矿产资源200余种。
根据王安建等同志的观点(王安建、王高尚,2002),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受地质规律控制。
液态和气态的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大型沉积盆地内,铁、铜、铝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造山带中,煤则兼有之。
具体分布与特点如下。
(一)矿产资源的全球分布
截止2000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421亿吨,各地区储量及其所占世界份额差别很大。
人口不足世界3%、仅占全球陆地面积4.21%的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为92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65%,是世界所有其他地区石油储量总和的近两倍、亚太地区的15倍和西欧地区的37倍。
尽管前苏联地区、非洲、北美和南美洲也分布着相当数量的石油,但其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中东地区的1/7至1/11。
全球现有石油资源空间分布的极其不均衡是其自然属性的体现,是地球演化过程中自然地质作用的结果。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地区分布相对均衡一些。
2000年底,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50万亿立方米。
前苏联占世界总量的37.75%,中东地区与之相当,接近世界总量的35%,居第二。
亚太地区、西欧地区、非洲、北美和南美洲储量变化在5.2至11.1万亿立方米之间,不足世界总量的28%。
全球煤炭资源空间分布较为普遍。
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
其中,亚太地区、前苏联地区和北美洲储量相近,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29.7%、26.1%和23.4%。
西欧地区分布12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2.4%;非洲和南美洲较少,中东地区几乎没有煤炭。
铁矿床遍及世界各地,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欧-前苏联、亚太和南美地区。
2000年底全球剩余探明铁矿储量(含铁量)723.5亿吨,其中东欧-前苏联地区和亚太地区,分别占世界铁矿储量的45.6%和31.2%。
南美、北美和西欧分别占世界的8%、5.8%和6.5%,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匮乏。
铝土矿矿床及其储量分布就更不均衡了。
南美、非洲和亚太地区是铝土矿的集中分布区。
在全球246.9亿吨的铝土矿储量中,上述三个地区分别占36%、34%和25.5%,占世界总量的95.5%,其他地区铝土矿资源量较少。
全球铜矿床分布较普遍,但主要集中在南美和北美的东环太平洋成矿带上。
在全球剩余的3.39亿吨铜储量中,南美占37.5%、北美占23.3%,亚太和东欧-前苏联分别占15.6%和11.5%。
其他地区资源储量有限。
世界主要产金国有南非、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矿产资源不但空间分布和数量分布极不均衡,而且其品质和开发的技术经济条件差别也很大。
这种不均衡性和差别性构成了地区间资源利用战略的取向和资源贸易的基础。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中国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分布相对集中,但与经济区域不匹配;在部分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中贫矿和难选矿多,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成本高。
截至2004年,我国已发现矿产173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气矿产3种,矿床、矿点20多万处,经详细工作的近2万余处,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
但是,我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如铁矿石不足9%,锰矿石约18%,铬矿只有0.1%,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钾盐矿小于1%,煤炭占世界总量16%,石油占1.8%,天然气占0.7%。
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如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天然气不足5%,化石资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为世界第53位,居于世界中档水平。
在资源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区带性:74%的煤集中于晋、陕、蒙、新四省区,而经济发达,用煤量大的东南地区则很紧缺,形成北煤南调、西煤东运的局面。
70%的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北方大量用磷则需南磷北调。
从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来看,我国铁矿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0%以上;锰矿平均品位22%,而世界平均品位为48%;铝土矿以一水硬铝石为主,三水铝石和一水软铝石较少;铜矿品位大于1%的储量仅35%,平均品位0.87%;磷矿平均品位仅16.95%,富矿少,且胶磷矿多,选矿难度大。
在矿床规模上,中小型矿床所占比例较大,不利于规模开发。
矿床规模大的矿产仅有钨、锡、钼、锑、铅锌、镍、稀土、菱镁矿、石墨、北方煤炭等。
一些重要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如铁、铜、铝、硫铁、南方煤等,大型超大型矿少,单个矿区难以形成规模开发。
此外有些大中型矿床分布于西部边远地区,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如西藏的铬矿等。
(邵建波,2000 )
二、我国矿产资源供求状态
(一)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供给能力
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可以从矿产资源的禀赋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来反映。
如前所述,我国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也较大,但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比例并不高,人均资源占有量也很不乐观。
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不是丰富,而是相当贫乏。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还十分有限。
1.储产比
储产比是资源保障程度的一种表达方法,它表达了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储产比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连储量丰富的煤炭,静态保障程度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石油、铁、锰、铬、铜、铝、钾盐等矿产的消费依赖于大量的进口,现有储量对消费的保障程度(储消比)更低资料来源:王安建,王高尚,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地震出版社,2002,10。
P267
表1-2 中国及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保障程度
注:世界储产比约等于储消比。
2.45种主要矿产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对于我国矿产资源总的供需形势与今后的发展前景先后进行了二次较大规模的论证工作。
据最新一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对2010年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分析,有包括煤、稀土、钨、锡、锌、锑、菱镁矿、石膏、石墨等在内的23种矿产,可以保证且有部分矿产或矿产品可供出口创汇;有包括铝、铅、磷等在内的7种矿产属于基本保证但在储量或品种上还存在不足;有包括石油、天然气、铁、锰、铜等在内的10余种矿产不能保证、部分矿产需长期进口补缺;而铬、钴、铂、钾盐、金刚石等5种矿产资源短缺,主要依赖于进口。
在全部45种矿产中,中国有27种矿产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有22种属于对经济建设不能保证或基本保证但存在不足的矿产,占所论证矿种数的48.9%。
在
可以保证的优势矿产中,相当多的矿产是市场容量不大的非大宗使用的矿产,而在基本保证程度以下的矿产又多数是经济建设需求量大的关键矿产或支柱性矿产。
(二)我国典型矿产资源消费现状与趋势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我国是一个资源生产大国,也是一个资源消费大国。
但是,我国大部分资源的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更低。
如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人均石油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31%,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18和日本的1/11;我国虽然是世界钢第一消费大国,但是,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消费量的88%,不足日本1/5;作为世界铝第二大消费国,我国人均消费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67%,不足美国人均消费的13%;作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人均铜消费量仅为世界的59%,不足美国人均消费量的14%。
正是因为人口巨大,虽然人均消费不高,总消费量依然可观。
下面重点对石油(含天然气)、铁、铜、钾盐等资源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
监察G104班1010240414
周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