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2018年中考政治复习专题训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完整版)2018年中考政治复习专题训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中考复习训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四组图,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 )A. B. C. D.2.高中生王某曾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仍然执迷不悟,不思悔改,最终因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这一案例说明()A. 王某持刀抢劫是刑事违法行为B. 王某持刀抢劫属于一般违法行为C. 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D. 王某偷同学的小额钱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3.某犯罪分子回忆自己走上犯罪的经历时说:从上幼儿园偷铅笔、橡皮开始得到家长默认后,长大偷手表、自行车,胆子越来越大,直到抢银行被抓。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A. 祸患积于微B. 不良诱惑不可怕C. 公德决定着私德D. 有的人天生就是窃贼4.五名无业人员在公共场所散发传单,散布世界末日来临的谣言,制造了社会恐慌。

武汉市东西湖区公安分局依法对他们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五名无业人员的行为( )A.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B. 应受到刑罚处罚C. 属于严重违法行为D.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5.中学生李某从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发展到偷同学的钱包,被学校和家长批评教育。

但他仍不悔改,与社会青年结伙斗殴,被公安机关拘留。

后来因与社会上的“哥儿们”持刀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①青少年要重视道德修养,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②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③违法一定会发展成犯罪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A. ③④B. ①②C. ①③D. ②④6.社会生活中违法的表现各式各样,下面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的有()①拾得他人遗失的钱物不还②持刀拦路抢劫③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带人④用炸药在水库炸鱼无意把别人炸成重伤A. ②④B. ③④C. ①②D. ①③7.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对白。

甲:“哥们儿抽根烟。

”乙:“真有味!”甲:“哥们儿嗑颗药。

”乙:“真过瘾!” 甲:“哥们儿一起干。

”乙:“真刺激!”甲:“哥们儿一起坐牢了。

”乙:“真后悔!”两位同学的故事警示我们()A. 违法就是犯罪,我们要防微杜渐B. 一切吸毒行为都是犯罪行为C. 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发展成为犯罪D. 受人唆使犯罪,不承担法律责任8.—甲:“哥们抽根烟”,—乙:“真有味”;—甲:“哥们嗑粒药”—乙:“真过瘾”;—甲:“哥们一起干”—乙:“真刺激”;—甲:“哥们一起坐牢了”,—乙:“真后悔”。

上述两位同学的故事警示我们()A. 违法就是犯罪,我们要学会防微杜渐B. 一切吸毒行为都是犯罪行为C. 不良行为如不加以控制容易发展成违法犯罪D. 受人唆使犯罪,不要承担法律责任9.(2017·广西)中学生小刚沉迷网络游戏,无心向学,经常参与打架斗殴,曾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悔改,后因在网吧玩游戏时与他人发生冲突,造成对方重伤,被法院依法判刑。

这告诉我们()①有错不改必然走上犯罪的道路②玩游戏属于严重不良行为③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④要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A. ①④B. ②③C. ②④D. ③④10.下列观点错误的个数有()①中学生的根本活动准则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情趣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和美的积极感受③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途径中由国家强制力解决的方式是仲裁④违法肯定是犯罪,犯罪不一定是违法A. 1B. 2C. 3D. 411.小文进入初中后,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经常旷课到网吧玩游戏,有时还结伙打架。

后来,小文入室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刑。

我们从小文身上吸取的教训是()①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②有不良行为必然会走上犯罪道路③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④要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12.对于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违法行为一定犯罪B. 犯罪行为一定违法C. 违法行为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D. 犯罪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危害不大13.下表是对部分犯罪少年过往行为的调查数据,它告诉我们()①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②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③犯罪少年都有打架和旷课行为④青少年要避免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二、非选择题14.在一次关于一般违法和犯罪关系问题的讨论会上,甲同学说:“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区别,二者对社会都具有危害性。

”乙同学说:“违法和犯罪是有区别的,一般违法对社会没有危害性,而犯罪则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所以对犯罪要给予制裁。

”请你辨析这两个同学的观点。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不少例子表明,没有确切原因的夜不归宿,是临近或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征兆之一。

据调查,在100个未成年犯中,绝大多数犯罪行为是利用夜晚的时间完成的,而且不少违法行为实施后,他们都没回家。

(1)这个案例给了我们什么警示?(2)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16. 据报道,某地一位女司机因不满交警对自己违停车辆进行拍照取证,一气之下驾车冲撞交警,造成其身体多处擦伤,事后她深感后悔。

幸好交警伤势并无大碍,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女司机处以行政拘留3天的处罚。

(1)女司机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什么权利?(2)有网友感叹“女司机的一时冲动,教训深刻啊!”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应吸取的“教训”有哪些?17.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从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获悉,十七大以来,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预防专项组和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有关数据显示,判处未成年人罪犯人数连续下降、未成年罪犯占全部罪犯的比例逐渐减少。

——法制网,材料二:下图漫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漫画》(1)材料一说明了未成年人罪犯人数连续下降、未成年罪犯占全部罪犯的比例逐渐减少。

而在材料一中的“犯罪”是指什么?(提示:就是问什么行为才是犯罪?)“犯罪”有三个特征,它们分别是什么?(只写三个特征,不用写举例)(2)材料二中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漫画》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明确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发展。

那么关于教育,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请问“义务教育”的含义是什么?(3)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那么主刑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那么附加刑分为什么?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违法犯罪关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运用能力。

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必定违法,所以正确答案选D。

【点评】考查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2.【答案】A【解析】【分析】王某因小偷小摸的一般违法行为没有及时改正,任其发展,最后发展为犯罪行为。

持刀抢劫是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故A选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B、C、D选项观点错误,一般违法行为要能及时改正,不会发展为犯罪,小偷小摸的社会危害性不严重,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一般违法行为及犯罪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3.【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中这个犯罪分子的经历说明“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如果有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A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

B的说法错误,不良诱惑会对我们产生不良影响;C的说法不准确,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往往与守法意识具有重要联系;D的说法错误,人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是窃贼。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和预防违法犯罪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法治观念,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4.【答案】A【解析】【分析】五名无业人员在公共场所散发传单,散布世界末日来临的谣言,制造了社会恐慌。

他们的行为危害了社会,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触犯刑法,不会受到刑罚处罚,因此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般违法行为。

5.【答案】B【解析】【分析】李某的案例启示我们要避免犯小错误的,因为小错误不改容易导致犯更大的错误,甚至犯罪,所以①②是正确的,③是错误的,违法不一定会发展成犯罪,④是错误的,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本质区别是社会危害性不同,排除,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防患于未然。

6.【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教材知识,刑事违法是触犯刑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其中①属于民事违法;③属于行政违法,②④属于犯罪,即刑事违法,正确答案选A。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刑事违法的认识。

7.【答案】C【解析】【分析】从两位同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乙同学不能分辨是非善恶,也不能自觉拒绝不良诱惑,因而和甲同学一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C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

A中的“违法就是犯罪”说法错误,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B的说法错误,吸毒行为是违法行为,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性时才是犯罪行为;D的说法错误,任何犯罪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预防违法犯罪的认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8.【答案】C【解析】【分析】故事描述了这两人从吸烟开始慢慢走向违法犯罪的过程,这表明不良行为不加以控制,任其发展下去,容易发展成违法犯罪,C符合题意;只有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才是犯罪,AB错误;受人唆使犯罪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D错误。

本题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违法与犯罪的相关知识。

9.【答案】D【解析】【分析】中学生要克服猎奇心理,抵制不良诱惑,不能迷恋网络游戏;小强的案例说明了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改正就会演化为一般违法犯罪,所以要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③④分析正确;①说法绝对;②错误,玩游戏不属于严重不良行为;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健康权和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一般违法与犯罪既有不同又有联系,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不改发展下去就是犯罪。

10.【答案】D【解析】【分析】中学生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因为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高雅的情趣是健康的、进取的、文明的、科学的情趣,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积极的和美的感受,体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因此题中的生活情趣应该为高雅情趣;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途径中由国家强制力解决的方式是诉讼而不是仲裁;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但是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