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渔《水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渔《水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渔《水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清)李渔《梅》阅读及翻译梅(清)李渔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

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题,使后来居上!首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苹昧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

姑仍旧贯,以免抵牾。

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

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尽兴而返,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

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暖酒之用。

此一法也。

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

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用。

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

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

此一法也。

若家居所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人为蜂蝶矣。

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

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循吏也。

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

吾又谓别有一花,当为腊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

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

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

(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妻梅:宋代钱塘高士林逋隐居西湖,不娶无子,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

②驴背浩然:骑在驴背上赏花的孟浩然。

③汤网:《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政,德及禽兽,网去三面。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三面而虚其全虚:空出 B.概以总名曰缩地花概:大概C.无俟人为蜂蝶矣俟:等待 D.然而有此令德令:美好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说明的观梅之法的一组是①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②山游者必带帐房③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④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⑤一往而深,求为适中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梅花因为是最先盛开的花,作为群花之首理所当然;但作为群果之首的应是荔枝,而不是樱桃。

B.作者认为梅花盛开时天气苦寒,既然有以梅为妻之心,就要做好充分准备,筹划方法,否则往往会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C.作者认为爱梅的人的遗憾之一就是有风,虽然风能传来花香,但是寒气也随之而来,让人开门也不好,闭门也不好。

D.作者认为攻瑰与腊梅气味相当,都达到浓艳的极致,几乎待人不留余地,应该称得上是腊梅的异姓兄弟。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3分)(2)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3分)(3)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

(3分)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参考答案:语文网9.(3分)B(概:一概,全都)10.(3分)C11.(3分)A12.(9分)(1)(3分)难道不是梅花的大幸,人生的极乐么?不过那做天的,也很为难了。

(岂非为则)(2)(3分)腊梅是梅的别种,大概与梅也是同姓同谱吧?(殆判断句)(3)(3分)然而(事物)天性如此,一门心思,追求适中,是不可能的。

13.(3分)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篇二:《闲情偶寄》水仙文言文赏析及译文水仙(清) 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3分)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文言文《水仙》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9.(4分)(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2分)B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每小题2分)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

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

(意对即可)译文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

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

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

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

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

我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

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

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劝不过我,给了我玉饰去换水仙花了。

篇三:古文阅读(含答案)南京水仙(清)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3分)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9.(4分)(1)季节(2)想要(3)停止(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2分)B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每小题2分)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

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

(意对即可)陕西(共6小题,计1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2分)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①仪轨:礼仪法度。

②约:省减,简约。

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

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

⑤物:指人,百姓。

⑥亚匹:同一流人物。

亚:同类。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亲:亲人()(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爱:爱戴,拥戴()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昭陛下平明之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

(2分)17.(1)√ (2)× (3)√ (4)√18.C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