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与友人书阅读答案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与友人书阅读答案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与友人书阅读答案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与友人书阅读答案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参考译文: 人的学业,如果不是天天进取,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注释: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⑩[以]动词,和“如”“若”相同。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1.以下 4 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分)(2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分)(4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分)(2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 分)八.答案:1、b 2、a 有时 b 地方区域等 c 交往 d 门 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4、(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2)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分)篇二:与友人书的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一】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
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
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
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
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
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
”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
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 .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
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
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
襄公说:“还不行。
”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3 分)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答案:1.队列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三】孔子见齐景公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译文]: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予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于是令弟子驾车,辞别景公离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辞不受辞:(2)今说景公说: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 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答案:1.(1)推辞,拒绝(2)游说,说服 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资格受供养之地。
【四】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⑥ [勉]勤勉,努力。
[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
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
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墙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1、以下4 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答案:1、b 2、a 有时 b 地方区域等 c 交往 d 门 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