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间力和氢键 ppt课件

分子间力和氢键 ppt课件


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这种性质叫分子的
变形性。
μ(诱导)=α· E
E — 电场强度
+_
+_
_
+
α— 极化率 (单位场强产生的诱导偶极)
E 一定时,α越大,分子变形性越大。
2020/12/2
10
极性分子的极化
+
_+
_
固有偶极
取向
变形
(永久偶极) (定向极化)
(变形极化)
极性分子本身是个微电场,因诱而导,偶极
色散力:分子的极化率越大, 色散力越强。
2020/12/2
19
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α×10-40 熔点 沸点 一般来溶说解,度结构 C·m2·V-1 ℃ ℃ 相H2似O 的乙同醇系列丙物酮
He 0.225 -272.2 -268.9 0质.1,37相0对.59分9 子0.质684 Ne 0.436 -248.67-245.9 0量.1越74大0,.8分57子变1.15 Ar 1.813 -189.2 -185.7 0形.4性14越6大.5,4分子8.间09 Kr 2.737 -156.0 -152.7 0力.8越88强,-熔、沸- Xe 4.451 -111.9 -107 点1.9越4高。- -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2/2
16
分子间力的特点
是一种电性作用力。
作用距离短,作用范围仅为几百皮米(pm)。 作用能小,一般为几到几十千焦每摩尔。 比键能小 1~2个数量级。
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对大多数分子来说,以色散力为主(除极 性很大且存在氢键的分子,如H2O外)
2020/12/2
17
分子
E(取向) (kJ·mol-1)
HX
HF HCl HBr HI
μ/(10-30如C·m)CS62.4μ0=0 则3.6为1直线2形.63分子 1.27
分子极性
2020/12/2
SO2
μ=5.33
依则次为减V弱形分子
9
分子的变形性
非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电子云与核发
生相对位移(分子极化),分子变形,并出
现偶极,这种偶极称为诱导偶极。
1. 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发生定向极化。 因固有偶极取向而产生的作用力称为取向力.
+
பைடு நூலகம்
_+
_
2. 极性分子定向极化后,会进一步产生诱 导偶极,存在诱导力。
20320./12存/2 在色散力。
15
分子类型
分子间力种类
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色散力、诱导力
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色散力、诱导力、 取向力
例 即H2对 双原子分子:HCl 分子的H极性取决H 于键的极H性; Cl 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反之, 极性+_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_
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负电荷中心比
正电荷中心更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使
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
2020/12/2
6
多原子分子 分子的极性
键的极性 分子的几何构型
E(诱导) E(色散) E(总) (kJ·mol-1) (kJ·mol-1)(kJ·mol-1)
Ar 0.000 0.000 8.49 8.49
CO 0.003 0.008 8.74 8.75
HI 0.025 0.113 25.8 25.9
HBr 0.686 0.502 21.9 23.1
HCl 3.30 1.00 16.8 21.1
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分子极的性偶分极子=与固非有极偶性极分+子诱之导间偶,极也会
发生极化作用。
2020/12/2
11
分子间力
分子具有偶极矩和变形性是分子间 具有作用力的根本原因。
分子间力的种类 色散力
诱导力
取向力
2020/12/2
12
分子间力的产生
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分子没有 极色性散。力但—电—子分在子运间动由,于原瞬子时核偶也极在所不产停生地 振动。使原子的核作与用电力子。云之间发生瞬时的 相非对极位性移分。子正与、非负极电性荷分中子心之暂间时存不在重色合散, 产间力生极。瞬短时,偶但极电子。和这原种子瞬核时总偶在极不尽停管地存运在动时, 瞬时偶极不断的出现。
几何构型 直线 直线 V形 直线 正三角形 四面体
分子极性非极性极性 极性非极性 非极性 极性
2020/12/2
8
偶极矩(μ) — 描述分子极性大小
分子中电荷中心的电荷量(q)与正、负电
荷中心距离(l)的乘积。 μ=q ·l
+q
_q
l—偶极长度; μ—库·米(C·m) μ=0 非极性分子
l
μ≠根0据极μ可性以分推子断,μ某越些大分,子分的子几极何性构越型强。
分子间力和氢键
2020/12/2
1
分子间力 (Molecular Interaction)
气体液化成液体,液体凝固成固体。 表明在物质分子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称为分子间力, 或叫范德华力。
分子间力是决定物质的沸点、熔点、 气化热、熔化热、溶解度、表面张力、 粘度等性质的主要因素。
2020/12/2
例 H2O
H
H
CO2
2020/12/2
_+
O
+_ _ _+
极性分子
O
_+
C
O
+
+ _ 非极性分子
7
小节: 键的极性取决于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离. 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
分子类型 + _
+_
+_
离子型 极性 非极性
分子 Br2 NO H2S CS2 BF3 CHCl3 键的极性非极性极性 极性 极性 极性 极性
NH3 H O 20220/12/2
13.3 36.3
1.55 1.92
14.9 8.99
29.8 47.2
18
分子间力的影响因素
分子间距离: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间 力越弱。
取向力:分子的偶极矩越大, 取向力越强。
温度越高,取向力越弱。 诱导力: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 诱导力越强 非极性分子的极化率越大
2020/12/2
13
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1. 由于电子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极性 分子也会出现瞬时偶极,所以非极性分子 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色散力。
2. 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固有偶极作用 下,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诱导偶极 与固有偶极之间的作用力称为诱导力。
+_
2020/12/2
14
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4
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
分子的极性
产生: 每个分子都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
负电的电子组成,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 等。所以整个分子是电中性的。
电荷中心——正电荷或负电荷的集中点.
如果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 在同一点上,那么分子就具有极性。
2020/12/2
5
双原子分子
两个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正、负电荷 中心重合,不具有极性,为非极性分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