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

教育赋予生命的是:健康、幸福、温暖、向上的力量。

“正向思维技术”基本价值取向:事出并非定有因,问题症状同样也具有正向功能,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当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学生是自身问题的专家,从正向的意义出发,重视骨牌效应(雪球效应),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决。

作为一名新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工作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处理着大大小小琐碎的事情,充实、疲惫且马不停蹄。

虽已不是新教师,但英语学科,备课、上课、成堆的作业批改、讲评、抓紧一切的时间拉差补缺……“累,并忙碌着!”成了我的一切签名。

正是班主任工作的忙碌与繁琐,使得自己也没有好好地进行过积累与反思。

感觉自己就像个差生一样,一直要拖到不能再拖的情况下,才开始着手该交的作业。

绞尽了脑汁的想,每天萦绕在我脑海中阴魂不散的就是X同学的大名。

久仰X同学的大名,在未曾与之谋面之前,听闻同办公室的老师说,“X同学在哪个班啊?听说是DM小学出了名的皮大王,我认识的一个孩子他妈说,希望随便分在哪个班,只要不和那个X同学在一个班就行。

”天哪,听完这段话,我的脑子里开始嗡嗡作响,预初2班的名单上赫然印有X同学的大名。

报道的第一天,满心期待着与这位“皮大王”的邂逅,可是左顾右盼也没有把他盼来,一忙也就忘了,上午的广播校会后,猛然发现我们班还少了一名学生,心中窃喜,X同学?是不是转校了?不来报道了?小心翼翼地拨通了X同学妈妈的电话:“啊?今天就要报道了吗?哎呀,通知的太久了,忘了今天要报道了!!!”“没关系的,那你就下午把他送过来吧,这几天我们学校有政训活动,每位学生必须参加的入学教育……”我一边客气地说着,一边心中难免忐忑:这是位怎样的家长,居然可以把自己儿子初中报道的日子也忘记了。

下午又能是见到这位怎样的X同学。

中午刚吃完中饭回到办公室,就看到办公室门口站着一位年轻的妈妈和一个长得十分清秀的男孩,当得知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X同学时,怎么也不能与脑海中那个“皮大王”画上等号。

据了解,X同学是DM小学出了名的“问题生”。

脾气有些暴躁,经常欺负同学,成绩极烂,平时上课经常趴在桌上,或自言自语,甚至有时还会发出古怪的声音,引起同学、老师的注意。

喜爱篮球、喜爱运动,但却不爱劳动,学习积极性较差,逃避现实而沉迷于网络,又会偶尔撒谎的孩子。

可是站在我面前的分明是一个看上去老实内向清秀的男孩,怎么会……孩子们的初中生涯开始了,我的班主任生涯也进行着,特意在X同学周边安排了几个看上去也都是老实巴交的孩子,一个多月过去了,倒也相安无事。

就在十一长假上来的第一天,下课后,X同学同桌的女孩子胆怯地跟我说,“张老师,我想换个座位。

”当我问及理由时,她就开始和我一项一项地申诉,说X同学经常说粗话脏话,甚至有时还辱骂她,上课开小差,影响他人;值日生工作还总是捣乱;传本子等也不好好传,经常刮到她头上……听完后,我好好地和她聊了聊,坚持不换座位,希望她能够帮助X同学,最后她也同意了。

又过了几天,放学后,我还在教室,无意中听到了X同学的一句脏话,立马厉声让他出来,想终于让我逮到机会教训教训你了。

没想到的是,他的态度是出奇的好,低头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绝不再犯。

想想就给他一次机会吧。

晚上我借着这个由头,进行了一次家访,主要也是想聊聊孩子的学习问题。

从X同学的家庭背景中了解,他从小是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及学习习惯。

等到现在孩子大了,爸爸妈妈再想要自己带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了。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度享受亲人关爱、厌学的孩子。

会有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来探究,这个孩子的厌学很可能是一种学习困难。

所为学习困难,是指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学习成绩明显落后的现象。

通常表现为学习困难。

由于无法跟上别的同学,方才开始“厌学”。

心理因素是发生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心理因素其一为注意力欠损:即使在老师的督促下,X同学仍然很难集中注意力,表现出思维散逸或中断,并缺乏思维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其二为感觉综合失调:主要表现为动作不灵活,还有的表现为语言能力发育迟缓,由此造成学习障碍。

在家访的两个多小时内,X同学难以独立完成作业,要通过爸爸妈妈的点播和讲述才能理解,但尚未掌握。

感觉读书就像是在为爸爸妈妈读书,因为昨天妈妈不在家,所以我英语没有默写;因为爸爸不在,没有人教我,所以作业没有完成,这也是他常用到的理由。

从主观上分析:X同学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敏感,有时会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事物。

其实在他的内心的深处,他希望别人对他给以肯定,但自由散漫已成为习惯,即使想寻求改变,也相当困难。

从客观上分析:家庭教育欠缺;过分溺爱。

由于爸爸妈妈不能很好地督促X同学学习、只是一味地包办代替。

长此以往,使他养成了做事懒散精神不集中,做事常常不能善始善终的不良习惯。

就在那次家访之后,对于X同学,我想了一个自认为周全的计划: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我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设法让X同学能在心理上接受我、认可我,消除他的心理戒备,与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坦诚相告,推心置腹。

有一次,我在班中面对吵闹的班级一言不发,心中已是非常生气。

X同学见状,便立即提醒身边同学不要讲话,安静下来。

我想借此表扬他,因此放学后我便找他来到了办公室,与他长谈了近一个小时。

“今天老师心情真的很不好,看到你们这段时间纪律涣散,学习状态不佳,老师真是心急如焚,感到心力交瘁,谢谢你在今天为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说的话。

”X同学腼腆地笑了笑。

每次与X同学单独交流时,他总是安静地听着,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但不太说话。

然而到了群体中,他就像换了一个人,常是那个带头说话的人,经常在老师上课中,发现有趣的事情发表一些奇怪的言论,引得其他的同学不禁发笑,从而影响了课堂纪律。

“只有你读懂了老师的心情,看来你是非常理解老师的。

”我接着说道。

“可是你经常上课与老师捣乱,这又是为什么呢?”“觉得有点无聊。

”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道。

“老师知道你的内心是非常爱这个集体,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男孩子,可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下自己而却总是呈现自己负面的一面呢?”他不做声,我随即问“是不是你觉得如果改变了,这就不是你了呢?”他不禁点点头,轻声说道“恩。

”“可是今天你不是做的很好吗?尽量做真实的自己,不要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任何什么事都可以找老师商量,好吗?同时,我也希望帮助你学习能更上一层楼。

”他高兴地点点头。

……以实际行动进行行为矫正。

与X同学的这次谈话十分顺利,因为他是一个不善言表的孩子,每次的话语总显得比较少,更多的是他点头说“恩”的时候,我了解到他对现在的学习问题自己也深感担忧,可是学习的困难让他感到孤立无助,于是选择了上网来逃避现实寻求暂时的快乐,然而他又不想真的放弃读书,从而每天也完成了可以完成的作业,姑且过一天算一天,处在矛盾的状态,内心是希望有人可以帮助他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所以每次找他谈话,他都不排斥,有时我甚至觉得他犯错误就是为了让我和他好好聊一聊。

因此,我决定每天让他放学到办公室做作业,并且等我处理完班级的相关事宜后,我便会去那里找他帮他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交流当天的表现情况给予鼓励。

和他家长沟通后,开始实施。

他知道这个决定很高兴地接受了。

此外,我向他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上课不要趴在桌上,二是坚持每天在办公室做作业。

只要一周都达成这两个要求就可以换一个签名(签名可以免英语抄写作业),他也欣然答应了。

确实,他在努力,他在改变。

从此,他趴在桌上的次数在不断减少,在课堂捣蛋影响课堂纪律的情况也逐渐减少。

尽管有时也会出现反复,上副课不自觉时还会趴在桌上发呆、废话几句。

有一两天,他没有来办公室做作业,之后,我与他谈话时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理解他想放松一下的心情,但是我告诉他与老师约好的事情如果没有做到,会令老师很失望,并教会他要学会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两届校运会上都能看到他矫健的身影,在踢跳比赛中,他是我们班唯一的获奖者,我们为他表示骄傲;在拔河比赛中,他是袖子掳得最高的一个;在迎春长跑中,他是第一个报名的选手……。

那时,你能看到一个充满自信、截然不同的X同学。

他在成长,但相信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难免犯错误,我认为那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他才起步,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我会继续不断用我的爱去打开他的心灵。

一年多的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困难、时而犯错误的学生是多么需要有人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

此时此刻,我们做一回雪中送炭的事情可能会令他们终生难忘。

当然,理解他们的心思并不是要去支持他们的错误行为,而是要帮助他们从挫折中振奋起来,做个意志顽强的人。

并且我相信,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向善的能力,关键是怎样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更多启发学生自己去谈对这一切的认识,尊重、信任学生,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去转变学生的态度。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

X同学也引起我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谈话也是门艺术。

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特别是在交谈中,首先要先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去做,这样才可以切入他的内心。

遇到突发的情况,需要及时修正谈话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重点。

但总的宗旨不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总的出发点不变:爱学生。

相信将心比心,会与学生达到心灵的沟通,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