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

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

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

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

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的阳光开在里头。

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

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

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

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

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

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

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

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

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

让他谈获奖体验,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

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

开得细小而执著。

(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2)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3)品读第⑥节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4)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说“我”在文中的作用。

(5)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

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

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

(30字左右)【答案】(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母亲的话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2)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3)①他有些耳聋。

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

②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③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④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4)“我”是一个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勇于反思的教师。

作用:“我”是文章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脉络,把人物和事有机结合,使文章条理清楚的作用,同时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5)××就像一朵蒲公英,总是绽放出灿烂的笑脸,她虽然成绩平平,但她微笑待人,她的乐观感染着我,让我情不自禁走近她,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

【解析】【分析】(1)“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是文章的标题,结合全文内容来看,它指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而“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是母亲的话,句中的“草”指的就是自然界生长的草,是母亲向我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2)这篇文章以母亲的话及“我”教过的一个学生的故事,来表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主旨,告诉读者:每一个人都像草一样,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重点要表现的是“草”,是像草一样不被人重视的学生,作者运用大量笔墨描写各种草开的花,是为下文写像草一样的耳聋学生不被重视,最终“手工泥娃娃却获得特等奖”作铺垫,借花喻人,表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主题。

(3)画线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笑容”,比喻成“盛开的野菊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笑容的灿烂和阳光。

表达了我对孩子的欣赏。

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从中筛选出他“阳光的心态”的句子即可。

(4)第一问:结合“‘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

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

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分析得出: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

结合“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得出:勇于反思。

然后综述即可。

第二问:本文在“情节结构”上:“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故事的所有情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从“人物塑造”方面,“我”见证了“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耳聋学生”的形象;从“主题表达”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5)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

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注意比喻贴切合理,同时还要注意评价与比喻存在关联,体现关怀意识。

故答案为:⑴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母亲的话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⑵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⑶①他有些耳聋。

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

②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③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④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⑷“我”是一个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勇于反思的教师。

作用:“我”是文章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脉络,把人物和事有机结合,使文章条理清楚的作用,同时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⑸××就像一朵蒲公英,总是绽放出灿烂的笑脸,她虽然成绩平平,但她微笑待人,她的乐观感染着我,让我情不自禁走近她,帮助她提高学习成绩。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辨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区分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不同作用,结合其所处的语境去分析含义;⑵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⑶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解答此题从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作用的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找出描写“我”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⑸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

作答本题时,选择一个自己身边的最熟悉的人,然后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对其进行评价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报秋宗璞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的怎么得了!②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

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

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

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③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④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常这样自嘲。

⑤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

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

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⑥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

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

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⑦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⑧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

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原文是:⑨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⑩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⑪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⑫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刚看到玉簪花“圆鼓鼓的棒槌”时,作者先是“一惊”,随即“________”,接着文章描写了玉簪花的生长形态、特点及作用,然后笔锋一转,从第________段开始由物及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最后作者在“________”诗句的反复吟诵中达到“________”的境界。

(2)作者笔下的玉簪花有哪些特点和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阅读第⑤段,品味句子,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简炼,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反复吟诵,传递了一种珍惜现在时光,品味人生真谛的悠然境界。

C.“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