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古诗词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教育性目标:借助诗歌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美好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养性目标:①考纲要求;②命题趋向;③重点难点辨析;④应试对策;⑤训练。
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重点难点:①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答主观题。
教法:讲解、诵读、训练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高考真题导引:(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3分)考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5分)考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答案: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
(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
(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既要注意第二联的字面意义,又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前后勾连,全面理解,切忌孤立作答,望文生义。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
【赏析】首联诗人从自身写起:早春二月,冰雪初融,春寒料峭,寓居苕溪畔的诗人顿生怀友、访友之情,于是沿着绿意初起的苕溪向东而行,踏上访友之途。
颔联对仗工稳而富有新意,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意象奇特,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从内容上看,既是对两位友人生活情趣的概括,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境况的写照——在读诗、吟诗、作诗的生活中安度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杏花春雨又送来春天的消息。
第三联写禅伯(智老)多病,儒先(天经)固穷,赞颂友人安于贫贱、甘于淡泊的节操,表达对友人的牵挂。
尾联回忆昔日寻访友人时的情景,“轻舟”“纶巾鹤氅”“试春风”等词语,凸现出三位诗人生气勃发、春风得意的豪迈景象,与前面的“多病”“固穷”等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忆”字,暗含了诗人的诸多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当年意气风发的友人而今却“穷”“病”加身。
诗人与友人的形象相互交融,二者互为生发,以见三人心灵之契合,友情之深挚。
结构严谨,首尾照应绵密而不露痕迹,以冰雪初融的早春起笔,以初春时节“试春风”收束,照应巧妙,且加深了诗歌的意境,有荡气回肠之妙二、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高考湖南省语文试卷结构说明:【2010年湖南卷】:11.古诗鉴赏(3+4)(分设两个子题,一个子题考表达技巧,一个子题考内容意蕴情感。
但两个子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互为依托。
)【2011年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7分)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角度提示: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赏析】《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
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的语文试题中。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
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
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或吴县人,祖籍开封,家居山阴。
元末隐居吴淞江畔青丘,因自号青丘子,做过张士诚幕僚。
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明高祖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入境爱为本,兼受释、道影响,厌倦朝政,淡漠功名利禄。
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明高祖拟委以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返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
此前,高启《题宫女图》一诗,招惹谗臣挑唆诬以讥讽君王,致高祖耿耿于怀。
后来,苏州知府魏观“复浚锦帆泾”,营建衙府,高启为其撰写《上梁文》,引来杀身之祸。
因衙府旧基原为朱元璋曾经的敌手张士诚王宫旧邸,《上梁文》又有“龙盘虎踞”四字,谗臣吴帅蔡本趁机诬告其存以反心,御史张度亦在弹劾中称其为“兴亡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遂致高祖大怒。
洪武七年(1374),魏观被诛以腰斩,高启受株连,处以腰斩八段,卒年仅39岁。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
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道:“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明诗纪事》中也有赞誉:“高启天才特绝,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
初编有五集,2000余首。
后自编为《缶鸣集》,存诗937首。
景泰元年(1450),徐庸收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
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四、鉴赏诗歌形象: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
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
景物形象则是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如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廓等等。
诗歌里,形象和情意结合被称作意象,意象是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点。
(一)古诗形象类型:形象按形式分,既可以是一个中心意象,也可以是一组意象,还可以把叙述片段、生活场景作为意象。
1、一组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一组意象共同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组合在—起,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强化了诗人孤寂痛楚、凄怆欲绝的思乡情感。
2、一个中心意象一诗一意象,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一物。
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作塑造了傲寒挺立、艰难生存的菊花形象,诗人咏菊喻志,表达了自己如果获取政权,就会给劳苦大众带来温暖的春天这一主旨。
3、叙述片段、生活场景成为意象通过具体的生活片段、细节场景来表现抒情主体的无限情思或微妙心理。
即使有个别的客观物象,但那仅仅是为抒情主体设置的背景。
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富于情趣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恬静悠闲的农耕生活的热爱。
1这类诗歌一般格调忧伤、景色惨淡,抒发的感情以思乡怀远为主,往往夹杂着漂泊之苦和人生的不如意。
如上面提到的《天净沙•秋思》就塑造了一个在外漂泊的、孤寂的、凄苦的游子形象。
又如2006年四川高考诗歌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此诗塑造了一个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艰难前行的归家心切的游子形象。
这首诗用“夜归”统摄全篇,描写游子深夜归家的情景。
这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再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
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
“依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依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2这类诗歌的格调多苍凉、悲壮,景物描写多雄浑、壮美,情感上有些是戍边的艰苦及对家乡的思念,有些是杀敌报国的热情。
如《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塑造了一群豪放俊爽、视死如归的边塞将士形象。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诗歌题《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歌塑造了一群有着深沉的、复杂的情感的征戍者形象。
他们有着无限的乡愁、对现实的幽怨,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3杜甫、白居易、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的诗歌中都有此类形象。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作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4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就描写了山村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塑造的都是淡泊闲适的人物形象。
5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诗句塑造了美丽多情的女主人公形象,写尽了相思之情。
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塑造了一对情意缠绵、难舍难分的有情人形象。
(三)常见的物象:1、体现思乡怀远的物象:柳——象征别离、思念月——代表团圆、寄托相思大雁——勾起思念之情落日——思归羌笛——勾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2、体现离愁别绪的物象:长亭、短亭、柳3、体现道德品格的物象:松、竹、梅——岁寒三友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菊花、东篱——象征隐逸香草——象征高贵品质4、体现边塞的物象:大漠、黄沙、烽火、长烟、长河、关山、孤城、戍楼、羌笛、琵琶、号角、驼铃(四)鉴赏角度点拨:1、人物:正面: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侧面:他人和景物等,还要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