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加工余量参数表
表 1 粗车、半精车外圆的加工余量(单位:mm)
注:加工带凸台的零件时,其加工余量要根据零件的全长和最大直径来确定。
表 2 精车外圆的加工余量(单位:mm)
1.
舍五入)。
这时的粗车外圆的公差等级为14 级。
2. 决定加工余量用轴的长度计算与装夹方式有关。
3. 粗车外圆的公差带相当于h12~h13。
注:1. 在单件或小批生产时,本表的余量值应乘上系数,并化成一位小数,如×=,采用
(四
舍五入)。
2. 决定加工余量用轴的长度计算与装夹方式有关。
3. 磨前加工公差相当于h11。
表 4 精车端面的加工余量(单位:mm)
1. d
2. 表中的公差系指尺寸L 的公差。
表 5 磨端面的加工余量(单位:mm)
注: 1. 加工有台阶的轴时,每台阶的加工余量应根据该台阶的d 及零件的全长分别选用。
2. 表中的公差系指尺寸L 的公差。
加工孔
直
径
钻
用车刀 扩孔钻
粗铰
精铰
的直径
第一次
第二次
镗以后
3
- - - - 3H7 4
- - - - 4H7 5
-
- - - 5H7 6
- - -
-
6H7 8
-
- -
8H7 10
- -
-
10H7
12
-
-
12H7 13
- -
13H7 14
-
-
14H7
15
- -
15H7 16
-
-
16H7
18
- -
18H7 20
-
20H7 22
-
22H7
24
-
24H7 25
-
25H7
26
-
26H7 28
-
28H7
30
28
30H7 32
32H7 35
35H7
38
38H7 40
40H7
42
42H7 45
45H7
48
48H7 50
50H7
60 30
60H7 70 30
70H7
80 30
80H7
90 30
-
90H7 100 30
-
100H7
120 30
-
120H7 140 30
-
140H7
160
30
-
160H7 180 30
-
180H7
注: 1. 在铸铁上加工直径到 15mm 的孔时,不用扩孔钻扩孔。
2. 在铸铁上加工直径为 30 到 32mm 的孔时,仅用直径为 28 与 30mm 的钻头钻一次。
3. 用磨削作为孔的最后加工方法时,精镗以后的直径根据表 1- 23 查得。
4. 用金刚石细镗作为孔的最后加工方法时,精镗以后的直径根据表 1-24 查得。
5. 如仅用一次铰孔,则铰孔的加工余量为本表中粗铰与精铰的加工余量总和。
加工孔的直径
直径
钻用车刀
镗以后
扩孔钻铰第一次第二次
3---3H8
4---4H8
5---5H8
6---6H8
8---8H8
10---10H8
12---12H8
13---13H8
14---14H8
15---15H8
16--16H8
18--18H8
20-20H8
22-22H8
24-24H8
25-25H8
26-26H8
28-28H8
302830H8
3232H8
3535H8
3838H8
4040H8
4242H8
4545H8
4848H8
5050H8
60-60H8
70-70H8
80-80H8
90-90H8
100-100H8
120-120H8
140-140H8
160-160H8
180-180H8注: 1. 在铸铁上加工直径到15mm的孔时,不用扩孔钻扩孔。
2. 在铸铁上加工直径为30、32mm的孔时,仅用直径为28、30mm的钻头钻一次。
3. 用磨削作为孔的最后加工方法时,精镗以后的直径根据表1-23 查得。
4. 用金刚石细镗作为孔的最后加工方法时,精镗以后的直径根据表1-24 查得。
5. 如仅用一次铰孔,则铰孔的加工余量为本表中粗铰与精铰的加工余量总和。
表8 磨孔的加工余量( 单位:mm)
注:1. 当加工在热处理极易变形的、薄的轴套及其他零件时,应将表中的加工余量数值乘以。
2. 如被加工孔在以后必须作为基准孔时,其公差应按7 级公差来制定。
3. 在单件、小批生产时,本表的数值应乘以,并化成一位小数。
例如×=,采用(四舍
五入)。
表8 磨孔的加工余量( 单位:mm)
表9 平面加工余量单位:mm)
1.
间隙之总和。
2. 当精刨或精铣时,最后一次行程前留的余量应≥。
3. 热处理零件的磨前加工余量系将表中数值乘以。
4. 磨削及刮的加工余量和公差用于有公差的表面的加工,其他尺寸按照自由尺寸的公差进
行加工。
5. 公差系根据被测量尺寸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