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
姚莉顾洪璋
中图分类号:R 44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337(2000)05-0475-02
血气分析在现代医学科学领域中是个相当重要的检验项目,特别是对危重病人诊断、治疗及病程观察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但血气分析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
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现就有关做好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1采集标本的标准化
1.1注射器和针头的标准化
通过实验,2ml注射器比5ml注射器为佳。
因为2ml注射器死腔量小,当采血至2ml时,肝素与血之比约为1∶20,且2ml注射器针蕊较轻,当针刺入动脉后,血液进入针筒较快,这时无需抽拉注射器的针蕊造成负压,因此气泡不易混入(见表1)。
表12ml注射器与5ml注射器比较
关于针头的选择我们认为7号针头为最佳,其优点为:①7号针头可直接插入血气分析进样孔,而9号针头直径大于进样孔直径。
②7号针头对组织及血管损伤小,而8号、9号针头对组织及血管的损伤较大,6号针头则太细。
因此建议用2ml注射器及7号针头为好。
1.2抗凝剂的标准化
肝素是血气分析的最佳抗凝剂,少量即可达到抗凝而不影响动脉血中气体成份及酸碱度。
使用液体肝素,要最大限度地减小标本的稀释。
把吸入针筒的抗凝剂尽量排出,肝素的浓度必须足够低,标本的最终浓度要在50~100ul/ml之间。
通过实验肝素愈多,使标本中PH值偏低,PO2偏高,而PCO2偏低,实验证明对PCO2影响最大。
1.3血液和肝素混合的标准化
取样后要认真混匀,将注射器放在手心中慢慢滚动1分钟,并上下翻转5次,充分混合,动作要慢不能太剧烈,避免溶血。
1.4确保密闭
由于血气分析是测定血液中气体,因此在采血过程中必须防止外界空气进入。
抽血时必须做到:①抽血针筒不漏气;②抽气时应让血液血动进入注射器,切勿用力拉针蕊,以免空气沿针筒壁进入;③针头拔出时应立刻将针头刺入橡皮塞内,注意针头不要穿通橡皮塞。
隔绝空气是极重要的,因为空气中氧分压高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动脉血,根据气体规律高压流向低压,从而使血液中PO2及PCO2都改变,而失去测定意义。
1.5抽血后及时送检
因细胞离体后还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这样就会使PH下降、PCO2上升、PO2下降,从而
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我们在实际中发现标本存放时间愈长,室温愈高,变化愈大(见表2)。
表2存放温度对血气分析的影响
从表2可见血气分析标本必须及时送检,如不能及时测定,应将标本放置于4℃冰箱内,2小时内做完,否则检验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
1.6测定时标本要充分混合
除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外,在测定前血浆和血球要充分混合,否则对测定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影响最大。
混合方法与1.3相同,并把注射器针头部位不能混合的血弃去,然后慢慢进行注入。
2仪器的标准化
2.1仪器调试
新购仪器必须进行性能鉴定。
我们的体会是必要的线性、稳定性、精密度、重复性试验是不可少的,是观察电子元件及电极的重要方法,并要有详细的记录。
2.2仪器的标定
对仪器除性能鉴定外,仪器的定标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标本测定之前必须用三个标准物分别定标,使其各参数值均在标准物参数范围内,才能进行标本测定。
3仪器安装标准化
血气分析仪是精密电子仪器,为了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放置仪器的实验台要稳固(最好水泥台),工作环境要清洁(最好操作间单独隔开),要防潮、防止阳光直射,室内温度应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应<80%。
仪器应有稳压器,并有良好的接地。
4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
严格的操作规程是质量的保证,将操作规程张贴在操作台前,随时检查及时对照,同时要建立仪器使用工作记录,每天记录仪器的使用情况及故障的发生与排除。
姚莉(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
顾洪璋(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