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篇《前赤壁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三、教学设想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准备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七、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狱中寄弟子由》其二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三)自读全文,直接体验1、自由散读: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3、理清线索:提问本文有什么线索?可分为几部分?板书:(情感线索:乐—→悲—→喜三部分)(四)细读课文,局部强化1、乐(第一自然段)①设疑:苏子因何而乐?从哪可以看出?板书:(泛舟游玩—→见景而乐精美语句—→可以看出)②细读:反复诵读美言佳句,揣摩苏子的感情,体会景与情的初步联系③互问:提问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答2、悲(第二、三自然段)①朗读:点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中品味读中悟②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板书:(客人吹萧,萧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③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

这时需要借助投影,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

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

所以吟诗也是原因。

板书投影: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

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杜悼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

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①自由散读:学生可能意犹未尽,便再让他们自读②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苏子,会一直悲吗?为什么?板书:(参考:阐述哲理—→转悲为喜)(五)联系板书,小结全文1、说说板书:鼓励学生说,教师补充,这也是将学习本文的过程进行复述、回顾,能更有效地领悟知识2、小结课文结束语: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

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

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

同学们,去欣赏吧!(六)趁热打铁,布置作业1、阅读《后赤壁赋》,领悟文中景、情、理的交融;2、欣赏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体会这两首词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景—→乐(1)吟诗情—→悲(2,3)——吹萧问答(三对比)理—→喜(4,5)《前赤壁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新词和壮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2、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苏轼生平资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一、禅语导入,激发兴趣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对此你怎么理解?结合学生的理解,老师作简要补充分析:上述话语是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PPT)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分析略)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苏轼的《赤壁赋》。

看看在东坡居士笔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还是非山非水?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壬戌(rénxū)属(zhǔ)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牛苇(wěi) 冯(píng)舷(xián) 桂棹(zhào) 袅袅(niǎo) 壑(hè) 嫠(lí)妇愀(qiǎo) 缪(liáo) 舳舻(zhú lú) 旌旗(jīng qí) 酾(shī)酒横槊(shuò) 渔樵(qiáo)江渚(zhǔ) 麋(mí)鹿扁(piān)舟匏(páo)尊蜉蝣(fúyóu) 一粟(sù) 须臾(yú) 挟(xié)飞仙一瞬(shùn) 无尽藏(zàng) 洗盏(zhǎn)更酌(zhuó) 肴(yáo)核枕藉(jiè)明确:一二段主要描绘赤壁的山水。

2、自由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音韵节奏。

三、赏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一)研习第一段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什么意思?交代了什么内容?请一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解释“壬戌”“既望”以及状语后置句“于……上”。

这第一句简要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话回答。

明确:先是看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接着看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以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相机点拨“徐”“兴”“横”等词的意思和状语后置句“于……上”和“于……间”等。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叙述:“清凉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会儿,“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东山之上冉冉升起,而后又似乎在斗牛二星宿之间左右徘徊”,此时,放眼大江,“白茫茫的水雾笼罩在整条江面,水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有什么感受?请述说刚才的感受。

然后请学生背诵这几句美景。

4、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又有什么举动和感受呢?明确:月亮还没有出来时,他就“举酒属客”——向客人劝酒了,并且还唱起了“情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即吟诵《诗经》中的(PPT)“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jiǎo)兮,劳心悄兮”。

月亮出来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的感受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再次闭上眼睛,听老师诵读第一段,并想象我们就在这奇妙的画境中。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意境美。

(二)研习第二段1、于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那么令人陶醉。

接下去主与客还会怎么样呢?请齐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老师强调“于是”的古今义和“乐甚”“扣舷”“倚”“和”等词的意味。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情”,并板书“乐”字。

2、苏子此时所歌的内容是什么?与首段所诵歌内容有相同处吗?3、作者此时一再吟唱“美人”,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不吟唱其它而非吟唱“美人”不可呢?这其中有什么深意?明确: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理解:“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和《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贤主”和“美政”的象征,作者于此反复吟唱“美人”,显然透露出这么一个信息:今天虽然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于偏僻的黄州,但屈原般“致君尧舜上”的社会理想却一直萦绕心头,内心深处并没有忘记国家社稷。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是谁“和”谁?洞箫声有什么特点?歌声有什么特点?明确:从前文看“扣舷而歌”在先,这里应该是客的洞箫声“和”苏子的“歌”,某种意义上说是“歌声”触发了客吹“洞箫”。

“洞箫声”的特点是“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嫠妇”,一言以蔽之:“悲”。

作者没有直接写歌声的特点,但从伴奏的“洞箫声”可以推知,一定也是“悲怆”的。

引导注意“舞”和“泣”的使动用法。

(三)品作者深情1、自由读一二段,思考: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仅仅看到“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吗?为什么不写其它内容?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进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能够传情达意的,反之则不取。

也就是说,写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

2、经作者情感过滤的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明确:经作者过滤的景色调偏冷,显得非常纯净淡雅,有一种道家仙境般的意境。

传达了作者恬静怡然的心境。

但由于这个意境整体色调是偏冷的,所以作者信口所吟唱的歌声也是悲的,再加之“洞箫声”的应和,作者内心深处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的悲情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表面的“乐甚”也难以掩盖那内心深处的悲痛。

因此,这两段作者的情感先是面对令人陶醉的美景,暂时得到感官的陶冶,似乎忘却内心的悲痛,怡然自乐;但随着自己不经意的“歌声”和客的“洞箫声”,“乐”却不堪一击,立即又被“悲”所替代。

板书:乐→悲3、齐读一二自然段。

4、小结:作者通过对月夜赤壁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和洞箫声的描绘,传达了作者淡淡的欢乐和深深的悲痛。

四、作业:背诵一二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