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A.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
修改: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B.11月10日,“奋斗者”号到达万米深度,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深渊,中国具备对全球最深的海洋科考和探索的能力。
修改:将“科考”和“探索”互换位置。
C.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许多西药制剂小。
修改:删去“由”和“组成的”。
D.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修改:将“每一位”删去。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你在昨天的饭里放什么了?”小茹皱眉问道,“我从昨天到现在肚子一直不舒服。
”B.客人来访时小娟正在打扫房子,客人说:“家母有你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真是好福气。
”C.小华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我应得的。
”D.小琴对妈妈说:“这是我做的饭菜,您尝尝。
”妈妈笑道:“能尝到你做的饭菜,真棒!”二、句子默写6.(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7.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
一些专家和老师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继承太少,导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丢失不少。
很多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与人相处,自私自利,不会关心他人。
对此,你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
(1)国学常识了解。
国学经典中的“四书”除了大家熟知的《论语》和《孟子》外,还有哪两本,请写出来。
(2)有同学对学习文言文有抵触情绪,认为太难懂,现在又不用文言说话和写文章,干吗还浪费时间精力?请你针对这种想法进行劝说。
(3)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至少两条)?四、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文通__________________(2)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10.“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如此”包括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11.作者在结尾处写南阳刘子骥寻找桃花源未果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B.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C.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D.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够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处处志之.B.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1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B.本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主要写了逢桃花源、访桃花源、离桃花源、寻桃花源四件事。
C.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D.文中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2)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颖脱不羁.( )(4)亦雅咏不辍.( )16.请从【乙】文中找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7.从【乙】文,陶渊明的琴没有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19.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美在何处?至少要说出两点。
(四)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西南行,不知里数,山河逾远,歘①然下地,已至和神国。
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眠②。
石际生青彩簵筿③,异花珍果。
软草香媚,好禽嘲哳④。
……人无私积囷⑤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
……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陶陶然,暮夜而散,未尝昏醉。
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人各相惠多与。
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
(节选自牛僧孺《玄怪录·古元之》)【注释】①歘(xū),快速。
①珉(mín),洁白如玉的石头。
①簵(lù),竹名;筿(xiǎo)细竹。
①哳(zhā),声音烦杂细碎。
①囷(qūn),存储。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21.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成现代汉语)(2)请用“/”给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
22.材料一是虚构作品,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读来却有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3.材料一中陶渊明构建了“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你认为和神国算不算是“世外桃源”?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悉.如外人(2)不独子.其子25.翻译下列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6.理解文义,用原文词语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