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工程概况: (1)2.编制依据及测量技术准备 (2)2.1编制依据 (2)2.2技术准备 (2)3、总体策划 (2)5、施工测量的方法 (5)6、施工安排 (5)6.1控制桩的交接 (5)6.2精密导线点和水准点的复核 (5)6.3导线控制点、水准点的加密 (6)6.4施工测量 (6)6.4.1内业的准备 (6)6.4.2竖井、横通道测量 (7)6.4.3竖井和通道联系测量 (7)6.4.4隧道内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9)6.4.5隧道施工放样测量 (10)6.4.6隧道贯通误差测量 (10)6.4.7隧道线路中线调整测量 (11)6.4.8隧道结构断面测量 (11)6.4.9工程竣工测量 (12)6.4.10内业资料整理 (12)6.4.11 施工测量的质量标准 (12)7、资源配备 (14)7.1测量仪器设备 (14)7.2测量组主要人员名单 (15)8、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15)8.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15)8.2质量保证措施: (16)8.2.1、仪器、仪表 (16)8.2.2、测量作业 (16)8.2.3、资料采集及整理 (18)8.2.4 施工测量精度的保障措施 (18)9 成品保护 (20)9.1 产品标识 (20)9.2产品保护 (20)1、工程概况:起点至汽车齿轮厂站区间(暗挖段)从起点起,暗挖至明挖区间处,现状丽江路为东西偏南走向,道路宽度50m;道路北侧为居民住宅和麒麟集团,道路南侧为汽车齿轮厂。
区间起讫里程为:右DK5+242.000~右DK5+638.311,区间左、右线长均为396.311m。
其中右DK5+242.000~右DK5+435.311(左DK5+242.000~左DK5+638.311)为标准暗挖断面,右DK5+435.311~右DK5+638.311为暗挖大断面,区间在DK5+247.000处设置迂回风道兼泵房一座。
右DK5+638.311~右DK5+673.011为区间明挖段,该段纳入汽车齿轮厂站施工。
汽车齿轮厂站至哈尔滨西客站站区间从汽车齿轮厂站起,下穿丽江路及京哈铁路桥后折向规划道里东西街暗挖至明挖区间分界处,线路两侧为居民楼及废弃的保温棚。
区间右线起讫里程为右DK5+891.011~DK6+606.875,全长715.864m,左线起讫里程左DK5+891.011~左DK6+606.875,全长711.927m(其中短链4.276m,长链0.339m)。
暗挖段右线起讫里程为右DK5+891.011~右DK6+385.000,全长493.989m;左线起讫里程左DK5+891.711~左DK6+385.000,全长490.052m(其中短链4.276m,长链0.339m)。
区间在DK6+171.000处设置施工竖井及横通道一座。
施工测量重点为线路中线控制测量及标高控制。
现场施工测量的施测环境和条件复杂,要求的施测精度又相当高,必须精心施测和进行成果整理,工程测量成果必须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编制依据及测量技术准备2.1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哈尔滨西客站地铁联络线工程控制点交接桩成果哈尔滨西客站地铁联络线工程施工设计图纸国家其他测量规范、强制性标准2.2技术准备2.2.1 测量仪器的检定和校验:按《计量法》的规定进行测量仪器的检定和校验,具有有效的合格证书。
若检定合格后经过长途运输或存放3个月以上的测量仪器,使用前应按精度要求自行检校。
2.2.2完成设计图纸审核和现场踏勘:对有关设计图纸真会审,特别是曲线线路部分,应核算其曲线要素、某些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确保定位条件的准确可靠。
图纸会审后,到现场进行实地查看放线条件、隧道经过沿线的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线的位置。
2.2.3 依据施工测量方案和设计图纸计算测放数据,并绘制草图。
所有数据与草图均独立校验,并及时整理成册,妥善保管。
3、总体策划根据交桩资料,在我标段有GPS点HSG01、HSG02、HSG03、HSG04、HSG05、HSG06、HSG07、HSG03-1、HSG06-1,水准控制点HS01、HS02、HS03、HS05。
我标段点位完整,测量组在施工前对控制网进行复测。
平面控制点复测采用全站仪,沿交接桩点HSG01、HSG02、HSG03、HSG03-1、JMDX01、HSG06-1、HSG06、HSG07的线路顺序复测;高程控制点复测采用苏一光DSZ2光学水准仪+平板测微器,沿HS01、HS02、HS03、HS05的线路顺序进行往返测量,测量严格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的技术要求进行。
测量完成后,将平差合格后的成果及时上报业主(第三方检测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复核审批;对平差后不符合要求的成果进行分析,对不符合要求的点位重新测量,直至符合要求后将成果上报。
在对导线控制点复测无误后,根据现场情况布设施工加密控制点,利用施工控制点对施工区段进行平面定位控制和高程控制放样。
根据施工进度,通过竖井联系测量将地面施工控制点引入到区间隧道内,并随着施工的进程,在隧道内建立其它测量控制点。
整个施工过程中将定期对精密导线点、高程控制点、区间隧道内的施工控制点进行检验复核。
对于区间明挖段的施工测量控制方法,施工测量等参照车站施工测量方法进行。
4、测量工艺流程5、施工测量的方法平面施工测量主要利用全站仪进行,同时在现场放样时配合钢卷尺量距进行施工测量放样,控制测量使用全站仪配合棱镜以附和导线法进行精密导线点的复核、导线点的加密。
精密水准点的复核利用DSZ2水准仪+平板测微器进行,其他现场施工测量则利用普通水准仪进行。
6、施工安排根据本标段的工程特点,利用交桩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在场区内按精密导线点的精度布设加密导线点。
加密导线点针对地形、道路交通状况沿线路走向在本标段所经过的实际地形选定,以交桩单位提供的基准点为基础布设成附合导线;为了保证本标段与相邻标段的贯通,导线测量用的控制点贯通联测到相邻标段所用的控制点两个点以上。
利用联测平差后的控制点进行施工放样。
并将测量成果上报监理、业主(第三方检测单位)审批。
6.1控制桩的交接测量工程师和有经验的测工参加接桩,查看点位是否松动或被移动,并根据测量需要和现场通视情况,决定是否向交桩单位提出补桩加密的要求。
交接桩应逐一记录现场点位,并做好桩位点之记,以便于以后查找使用。
6.2精密导线点和水准点的复核(1)接到交桩单位交接的精密导线点和精密水准点以后,测量主管先对交桩成果进行内业校核,检查各项计算是否合格,各点的坐标和高程是否有误。
发现问题和不明之处及时与交桩单位联系解决。
(2)内业资料复核无误后,立即组织测量人员进行同精度的复核,复测平面及高程控制点。
平面坐标复测使用全站仪,采用附合导线法进行,高程复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法进行。
(3)边长的气象改正在测量过程中,现场测量气象数据输入全站仪内自动改正。
(4)复核无误后,将相关资料报监理和第三方检测单位复核;如有偏差,请监理和第三方检测单位重新复核,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导线点的加密和施工测量放线。
6.3导线控制点、水准点的加密根据业主提供的精密导线点和水准点,结合现场的实际条件和施工生产的需要,合理布设加密导线点和水准点,以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
(1)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地面精密导线点的密度不能满足施工测量的要求,因此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加密。
施工平面控制网加密采用I级全站仪进行测量,测角四测回(左、右角各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测边往返观测各二测回,用严密平差进行数据处理。
(2)施工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根据实际情况,将高程控制点引入施工现场,并沿线路走向加密高程控制点。
水准基点(高程控制点)布设在沉降影响区域外且保证稳定。
水准测量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和闭合差为±8L mm(L为水准路线长,以km计)的精度要求进行施测。
本标段每个区间暂布各设3个加密点。
6.4施工测量6.4.1内业的准备内业准备是测量的基础,施工中采用坐标法放线,因此坐标点的计算和坐标的输入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将用“公路坐标计算系统软件”进行坐标计算,同时还要手工计算进行复核。
坐标的输入采用两人输入制,并进行交叉复核,以保证数据的输入无误。
6.4.2竖井、横通道测量6.4.2.1锁口定位利用场地内的控制点,放出锁口的四个角点,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外侧埋设引桩,始终控制好四角点的位置,保证结构的净空偏差在±10mm 之内。
6.4.2.2竖井开挖测量向下开挖过程中,根据地层情况确定每次开挖深度,为保证结构开挖面的尺寸,在控制好锁口处的四个角点坐标时,通过吊放线锤的方法确定边墙的垂直度,避免超挖或欠挖现象发生。
尤其要控制好每个变断面处的净空尺寸和高程。
每个变断面处作好标记,并标明高程。
6.4.3竖井和通道联系测量6.4.3.1平面联系测量当开挖到通道底板后,通过场地内的两个控制点作为基线边,按四等导线作业在井口测设两个传递点,通过投点仪将两个传递点投至井底。
井下设两个控制点通过联系三角形法进行测设并向通道内引点。
联系三角形法是通过两个已知坐标的传递点,求解井下控制点。
根据传递点的坐标,在井下控制点架设仪器,测得井下控制点到两个传递点的距离及两边的夹角,通过三角形的正弦定理,边角关系可计算出点井下控制点的坐标。
计算公式为:3 4a12=arctg((Y2-Y1)/(X2-X1))L12= √(Y2-Y1)2+(X2-X1)2SinB=L23×SinA/L12X3=X2+L23×Cos(a12-(180-A-B)) Y3=Y2+L23×Sin(a12-(180-A-B)) 图中,4为地面控制点,1、2为传递点,3为井下近井点在联系三角形定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a.联系三角形定向均须独立进行三组,互差满足要求后,方可取三次的平均值作为该次定向的最终测量成果;三测回目的一是提高精度,二是检查粗差,保证成果可靠。
b.联系三角形边长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距,并精确到1mm。
边长采取往返测量三测回,各测回较差井上应小于0.5mm,井下应小于1.0mm。
井上与井下同一边边长较差应小于2mm;c.角度观测应采用Ⅰ级全站仪,用全圆测回法观测四测回,各测回间同一方向观测值应不超过±6″;测角中误差在±2.5″之内。
d.联系三角形定向推算的地下起始边方位角的较差应小于±12″,方位角平均值中误差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