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章史料的收集解析
其次是指一切与事实有直接关系的史料,无论遗 物或记载;同时人对第三者的记载是最低限度的一种 直接史料;同时,直接史料必须是第一手的史料,或 原手的史料,而不是第二手的史料,或转手的史料, 史料一经转抄或编撰,即成为转手的或第二手的,就 性质上讲,即降为间接史料。并且他认为这种史料可 分为如下三大类: (1)当事人直接的记载与遗物:诏令、奏议、书 信、日记、铭刻、语录、调查报告、集会记录,以及 各种古代遗物等。
一、方法和方法论 (2)经、子、集类 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 以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典籍。清人章学诚有 “六经皆史”的观点。 《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周礼》、 《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 《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 资料;《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 的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
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 札、笔记、谱牒、契约、账簿、文书等,对于研究各 个历史时期的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和阶级 关系颇有价值。
胡适致李宗仁信札
(4)地方志类 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 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国历 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内容之 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 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清朝时的《一统志》; 地方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 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史料学 以史料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是史料学。 陈高华、陈志超等认为,史料学有两类:“一类 研究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可称 为史料学通论;另一类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或一史学领 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可称为具体的史料学。”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前言》,人民出版社1983年 版,第1—2页)
(2)当事人事后的追记:一切回忆录、游记、行 程录、旧事记等。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 的《泷冈阡表》,归有光《先妣事略》,法显《佛国 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等。 (3)同时人的记载:史料中属于这类者极多,凡 同时人所见、所闻、所传闻笔之于书,如史官的记注、 新闻记者的报道、好奇闻的当事者的采录等。 与直接史料相对的间接史料。他认为:凡非直接 的史料,非原形的史料,都是间接史料。因此,凡由 口头传说而转为记载的资料(同时人的记载除外), 凡由后人编撰的史书、仿制品与改造品,都是间接史 料。
第七章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史料和史料的搜集是史学的前提和基础,史料的 考证与整理是史学研究不可缺少、不可跨越的阶段, 史实的确定和史实的解释都需要史料作为支撑,在历 史研究的整体体系中,史料和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 理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内 容。
梁启超:“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 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故史学较诸他种科学,其 搜集资料与选择资料,实最劳而最难。史学成就独晚, 职此之由”。(《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 1996年,44页) 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 《史通· 采撰》:“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 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自古探穴 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 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史料搜集、考证与在整理的基 本内容和方法,以期培养大家史料搜集的基本意识和 方法。
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 研究哲学史、科学技术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 史料。 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 样不乏珍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 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 动地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 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互补,甚至多有史 书未曾记载的内容。
“二十四史”共3 249卷,约4 500万字,记述了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长达 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 史纪事本末》等纪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 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 都是对正史极为有力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 值。
三是民族学、语言学资料搜集。 史料学派主要是开展以搜集基础和原始资料为主 要目的的调查研究。 在民族学方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所调查的 原始民族,包括广西摇人,湘西苗族,台湾番民,松花江 下游的哲赫族,浙江的舍族,云南的傣族等。 语言学方面,对广东、广西、河北、河南、陕西、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福州、厦门、 苏州等14个地区的方言调查和边疆少数民族方言的 采集,积累了可供科学分析的大量语言学资料。
三、史料的类别 史料的分类与史料的认识和利用关系密切,不同 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解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 些不同的史料类别划分对我们认识史料的意义和利用 史料具有重要意义。 (一)赵光贤史料分类 赵光贤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史料分为如下 三种: 1.有文字记载的史料 ①正式的史书 如《尚书》、《二十四史》、《清 史稿》;
(二)王尔敏史料分类 王尔敏《史学方法》根据资料的实质性质将史料 约分三类: 1.遗物:器皿、遗迹、遗骸、服饰、绘画、雕塑、照 片等。 2.记录:手稿、文书、信札、日记、书册、碑铭、录 音、录像等。 3.传说:对话、口述往事、口传故事、说唱故事、戏 剧、歌曲、谚语等。
(三)杜维运史料分类 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将所有史料分为直接史 料与间接史料。 他认为,所谓直接史料,就是与已经发生的事件 有直接关联的史料。某一事件发生了,当时或稍后被 记录下来,或事件自身遗留(狭义的古物)下来的, 都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接史料。因此,直接史料最高的一种境界,就 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直接的回忆。实际上这类史料 并不常见。
2.文献资料 所谓文献,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凡叙 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 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 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 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 谓献也。”按这样的说法,文献资料应包括文字资料 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 往人类的言行。
《四库全书· 史部总序》:今总括群书,分十五 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 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 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 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 《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 者也。……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 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 有它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 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埋有 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够帮助研究者 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像我国 1973年在湖南长沙发掘的西汉马王堆墓即属此类。
章怀太子墓壁画
二是文献史料整理研究。如整理清内阁大库档案。 清内阁大库所存明清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的第一手资 料。由傅斯年、陈寅恪、朱希祖、陈垣、徐中舒总其 事的明清史料编刊会,加以整理和编辑出版。庞大的 出版计划虽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完全实现,自1930年 至1936年仅整理出版《明清史料》甲、乙、丙三编, 每编10册,共30册。 又如对明代各朝实录的校订,整个校订工作以北 平图书馆所藏内阁大库本为底本,以历史语言研究所 所藏广方言馆本和北京大学所藏明抄本相校之,先后 耗时10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对明史的研究作出了很 大的贡献。
(四)教材史料分类 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 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1.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 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用过的有形物品。大体 上可分为两种: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 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我国陕西蓝田 人遗址、西安半坡人遗址、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以及 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等都属此类。
第一节 什么是史料
一、史料的涵义 (一)史料的定义 史料即所有研究史学、撰著史籍所必须根据的种 种资料。 史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史料,应包括 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 (遗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当这些遗迹进入 历史研究与历史编撰的领域,成为被人们使用的有用 的资料时,方才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与意义。狭义的 史料主要指历史文献。
(三)史料学派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 对象,根据历史研究的侧重点,历史研究的基本派别 可以分为史观派和史料派。 如近代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在历史研究方 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是史料的发掘和整理研究。最突出的为由李济 具体负责主持的对殷墟的考古发掘。自1928年至 1937年共进行了15次有组织的发掘。发掘先后仅获 甲骨就达2.4万余片。
②本身非史书但可作史料来用。如《诗经》、《昭明 文选》; ③甲骨文、金文、石刻、帛书、竹简、碑文等。 ④唐宋以来的所编类书。 如唐人《初学记》、宋人 《太平御览》、明人《永乐大典》等; ⑤ 非汉语文献。如《马可波罗游记》;
2.无文字记载的史料 ①人与动物化石 ②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工具 ③ 古人类生活遗址 3.介乎二者之间的史料。 如古币上的文字、古铜镜、古印玺之类;再如, 古代刀剑上有美术化的文字(古称“鸟书”)
(5)甲骨和金 石铭文类 甲骨文是商周 时期刻在龟甲和 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以商周 青铜器上的 铭文为主, 它们都是研 究商周时代 的珍贵史料。 郭沫若的 《两周金文 辞大系考释》 和《卜辞通 纂》总汇了 甲骨金文资 料。
石刻铭文包括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等,以 记事碑的史料价值为最高,它往往记录了不见史传的 重要史实。 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 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基督教由欧洲传入中国,在 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吐蕃 赞普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载了 两族人民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