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线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还占相当大的空间。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应该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等。
现就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谈谈几点感想。
一、读文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
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演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
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
其间教师不断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
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看。
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表达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体文体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然后,通过简单的模仿说话,了解并掌握另一种文体——介绍体;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种文体练习表达。
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
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四、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
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
就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要充满着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中的《司马光》是一篇传统教材,教学时怎样才能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呢?针对本文的教学重点,我对《司马光》做了如下教学反思:一、读一读、演一演、问一问课文中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1、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
读一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
(表演、评议)3、再读第5自然段,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想想、议议。
(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再读第5自然段后提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4、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5、引读第4自然段: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6、大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
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众小朋友)看谁演得最像。
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
(第二自然段)2、认真读第二自然段,观察插图。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投影仪将课本中的插图放大,集体现察。
)小组讨论:一个小朋友掉进那口水缸里,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那个小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图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写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们的个子还高。
而且体积大,能装许多水。
学生在读读、看看、议议中弄明白,那样“大”的水缸,又是“装满”了水,说明小朋友掉进缸以后,整个儿会被淹没,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司马光要“砸破”那口缸,让水流出来,才能救小朋友。
)三、思考、想象、设计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说一齐把缸推倒等等。
只要理由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
)四、扩展活动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安排一些“难题”让学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时油锅突然燃起来了怎么办?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
在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
画家乡》教学反思:《画家乡》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6》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五个不同地域的孩子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他们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
下面是我对《画家乡》的教学反思:读着《画家乡》好像遨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
你看,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
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你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
你将再次感受到我们祖国是那么伟大,它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
歌唱壮丽的河山,秀美的风光,歌唱富饶的土地,丰富的宝藏;歌唱勤劳智慧的各族儿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这难得的阅读材料,应该让学生好好感悟,让孩子们好好欣赏,使他们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让他们提起画笔,用绚丽的色彩,把祖国大花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更加妖娆。
【教学思路】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
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不少。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挑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精神。
1、揭示导入新课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2、初读课文,划出生字,并找找课文写了哪些人的家乡。
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读后,找到了“涛涛的家乡在海边。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课文的段落结构相似,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容。
学生的思维力有一定的发展。
3、再读课文,你喜欢谁的家乡,找出来好好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学生非常高兴,显得兴趣极高,但让他说说为什么喜欢时,显得有些词不达意,或干脆哑口无言。
说明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只读了两三遍,生活经验不丰富,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课文,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并结合课文插图,全方位理解课文。
指导朗读重点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那么……那么……”这种句式,表达了小朋友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结合学生实际,重点指导平原这一段师:“你能说说,我们的家乡在哪儿吗?”学生的回答范围过于狭小,只说了个小地名。
我告诉他们,我们的家乡跟课文中平平的家乡一样,也在平原。
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平原的特点,如: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等。
我们这儿还有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如:春天有桃花、梨花、竹笋……夏天有荷花、西瓜…… 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能让学生在直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能更好地记住课文内容,理解平坦、宽广的意思,想想我们平时能看到家乡的边吗?让学生通过实际和课文的对比,了解到其实我们的家乡比书上写得更美,物产更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思想指导很多学生都喜欢京京的家乡,喜欢城市。
农村的孩子喜欢城市无可厚非,但也要作适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在上这篇课文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课件,没能向学生展示无边的大海,苍翠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
如果有这些生动的画面,学生一定会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称象》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从本课的识字教学来看,老师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
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
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
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
如教“议论”的“议”。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
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