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赵全超,汪 波,王举颖(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 要:根据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和城市功能理论,构建了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 软件对环渤海地区内的各城市进行了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了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能级分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06)02-0028-05Strategic Research on Grad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GradeStructure for Huan Bohai Sea Economic Region City ClusterZHAO Quan -chao ,WANG Bo ,WANG Ju -ying(School of M anagement ,Tianjin U niversity ,T ianjin 300072,China )A 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the integ rated evaluation index sy stem of city energ y grade acco rding to the g rowing pole theory and g rads transfer theo ry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energy g rade of thecities in Round Bohai Area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SPSS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 -searches ,the article brings forth the layer g rad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Round Bohai Area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 and SPSS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bring s fo rth some sig nificant advices and strateg ies acco 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and correlative theories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energy g rade distribution ;principal com 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收稿日期:2004-11-25作者简介:赵全超(1980—),男,山东枣庄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汪波(1948—),男,江苏吴县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研究背景区域经济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区域经济圈应当具备以下五个特征:密集的城市群和产业群;核心地区与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对外围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交通、通信、金融、文化、科技、教育发达;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业已形成三大区域经济圈,即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圈,得改革开放之先,借毗邻港澳之优势,迅速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巨大的发展潜能,厚积薄发、日益崛起;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经济圈以其强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并列为全国三大区域经济圈之一。
环渤海经济圈主体包括以沈阳-大连为轴心的辽东半岛地区、以北京-天津为轴心的京津冀地区、以济南-青岛为轴心的山东半岛地区。
这3条轴线地带,形成对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强大辐射网。
第5卷第2期2006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5 No .2 Jun .2006北方的重要的工业和制造城市,基本上都在环渤海区域内。
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并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和全国最大的科技密集区。
目前,中国城市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整合力度冲击着传统“计划”城市体制,城市转型、城市战略和城市竞争力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三位一体的核心所在,以大城市化转型为核心,以泛城市运动为突破、以新城市革命为动力,城市化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着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但是在这种广泛而强烈的城市化热潮之下,片面的甚至偏执的大城市偏好有害无益,失去特色脱离实际的大城市浮躁更是遗患无穷。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当中,必须选择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与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地区整体协调发展,汇集区域的整体力量来增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控制能力,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大都市经济圈,并与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城市圈、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市带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有机结合的区域经济体系,这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二、对环渤海经济圈城市能级综合评价研究(一)城市能级的概念所谓城市的能级,是指一个城市的某种功能或诸种功能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
城市功能对外辐射范围越大,则能级越高;对外辐射范围越小,则能级越低。
也就是说,能级的高低与辐射空间的大小呈正比关系。
一个城市的功能按其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
内部功能指为城市本身服务的各种功能,外部功能指城市对外部服务的功能,也就是城市对外部区域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也可将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和对内服务功能分别称为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
城市能级的高低主要由城市的外部功能(即基本功能)决定。
(二)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城市能级的定义,我们认为城市外部功能主要体现在集聚功能(经济辐射力)、创新功能(科技创新辐射力)、扩散功能(交通与通讯辐射力)这三个方面,城市的内部功能主要反映在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生活质量等内部服务功能方面。
因此我们设计了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与教育、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基础设施与生活质量等4个子系统来综合评价城市的能级,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具体的指标。
具体指标的选择是根据城市能级的内涵和要求,在城市功能系统分析和城市综合发展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遵循指标选择的完备性和针对性原则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综合确定的。
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城市能级评价的特殊性,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功能综合评价的要求,充分体现对城市的集聚功能、扩散功能、创新功能、内部服务功能等综合的评价要求。
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四大类。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工业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产值、利税总额、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科技与教育指标:科学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高等学校数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高等学校学生数、高等学校教师数;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指标:客运总量、货运总量、民航客运量、邮政业务总量、电信业务总量、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每百人拥有手机数、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每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量、每万人拥有公共电汽车数量;基础设施与生活质量指标: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城镇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万人拥有医生数、万人拥有病床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生活用水量。
上述的指标体系中绝大部分指标采用的是客观统计数据,从而尽量避免主观数据和判断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分析和评价结果更加的客观和准确。
客观统计数据的获取直接选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03年),这些数据都是属于国家的标准统计数据,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大部分的指标数据可以从年鉴中直接得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数据不能直接获得,需要通过适当的计算和处理才能得到。
另外考虑到偶然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我们对3年的各项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其算术平均值,然后运用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进行运算和评价。
(三)环渤海经济圈城市能级综合评价评价方法选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29第2期 赵全超等: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Analysis)。
主成分分析通过求协方差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根的方法,按指定的贡献率从n 个原始指标中集中抽取m(m<n)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以再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少数几个彼此无关或者相关性较小的新指标来代替原来众多的指标,而且这些新指标尽可能充分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使评价信息集中但并不重复使用,以简化评价工作量,增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该评价方法既解决了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中的指标赋权和相关性问题,同时又实现了简化评价(指标降维)的作用。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的主成分分析功能(Data Reduction功能的Factor过程实现),将有关的统计数据导入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运算。
计算城市能级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相关矩阵得到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及其累积贡献率和主成分荷载矩阵。
根据最初的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大于或等于某一百分率的原则(本文选择累计贡献率达到90%),决定选取的主成分。
假定前m个主成分分别为:Y1,Y2,…,Y m,输入各解释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Y1,Y2,…,Y m的数值,然后根据这m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城市能级评价模型:Z i=F i1Y i1+F i2Y i2+…+F im Y im。
其中Z i为城市能级系统某一功能子系统得分或能级系统综合得分,F i1,F i2,…,F im为前m个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根据以上的计算数据可以进行城市能级评价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针对城市能级评价系统的四个子系统(经济发展、科技与教育、交通与邮电、生活质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和得分Z i(i=1,2,3,4);然后利用各城市在这四个子系统的各单项得分数据Z i,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得分和排名,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