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心理学考纲重点123.

幼儿心理学考纲重点123.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简称心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的物理基础——人脑人脑就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大脑是最重要的心理器官。

(二)心理的客观源泉——客观现实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和镜子反映镜像不是一回事,其本质区别就在于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的反映,表现在: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②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现实的反映。

③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④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学1、幼儿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3-6岁幼儿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研究对象:3-6岁幼儿2、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第三节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1、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科学儿童观:婴幼儿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

婴幼儿期对儿童乃至人的一生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他们既稚嫩,又充满生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婴幼儿期的特点,由衷的尊重婴幼儿。

2、(了解)探索婴幼儿心理发展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认知,指人的认识和知识。

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知识是认识过程的结果。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统称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过程。

认知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感知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过程。

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感知觉是他们心理的主导活动。

第一节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1、感觉: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

2、知觉:把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3、婴幼儿的感知觉:肤觉、前庭觉、嗅觉味觉、听觉(A、听觉是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B、20周的胎儿就已具备听觉能力,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但新生儿的听力不如成人敏锐,儿童的听力一般要到14-19岁时达到最好水平;C、婴儿的听觉辨别能力表现在语音听觉和音乐听觉中)、视觉(A、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视觉;B、视觉表现在:视觉集中、视敏度——<新生儿的视敏度是成人的1/10,3个月的婴儿开始对物体聚焦,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颜色视觉——<婴儿比较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儿童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一般先认识颜色,然后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C、视知觉的功能:空间知觉——知觉物体的位置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差异辨别——把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区别找出来;背景辨别——把一个对象从其背景中区别出来;视觉填充——当对象不完整是能正确识别;对象再认——以前见过的玩具或到过的地方再次出现时,能认出来。

)、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深度知觉、方位知觉(A、方位知觉是对上下、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B、方位知觉的高级形态不仅包括以自身为中心,还包括以外界物体为基准的方位感知。

3岁的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才能掌握以外部事物为基准的左右。

C、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与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习惯化与可知度(了解——习惯化是指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2、(了解)多通道感知与自我效能感①多通道感知:感知觉并不是相互孤独的活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说明在实际心理活动过程中,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②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其中跨通道感知是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3、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①感觉剥夺指的是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如家长出于溺爱,过多限制儿童的活动,过多的包办代替,或忙于生计,缺乏与儿童足够的交往或虽有交往但质量极低。

感觉剥夺会严重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特别是感觉的早期剥夺,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损伤。

②感觉轰炸是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不良的情形。

如很多人盲目“开发”儿童智力,开展形形色色的早教训练,大搞学前教育小学化。

感觉轰炸会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如过早开发儿童智力,会造成儿童对学习的退缩和失去兴趣,造成家长失望,造成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和伤害。

第二节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一)定义: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其中,信息的保存和加工就是“识记”,而信息的提取,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水平。

再认和回忆的区别在于对象是否存在,对象在是再认,不在是回忆。

再认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复杂得多。

(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遗忘的规律(三)记忆的分类:1、从记忆的内容方面:形象识记和语词识记2、从记忆的态度:无意实际和有意识记3、从记忆的方式: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4、从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5、内隐记忆和元记忆二、婴儿的记忆(1)婴儿记忆的发生:婴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和更复杂的分类编码活动(2)自传体记忆: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三、幼儿的记忆(一)识记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1)无意识记是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要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外部因素指的是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有关,也与儿童的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

其中,幼儿的情绪状态是影响无意识记的关键因素。

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2)有意识记是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受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的制约。

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的方式效果要好。

(3)一般来说,学前儿童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

2、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在不理解内容的条件下主要利用复述完成的识记(幼儿较多的使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材料的内容后,依靠已有经验的联系形成的识记。

(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

)(二)再认与回忆幼儿已经具有较强的再认能力,而且再认的能力比回忆的能力强。

具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幼儿对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的信息。

(三)记忆恢复现象:就是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时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

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幼儿的记忆恢复现象发生在识记后1-2天内。

当学习材料比较复杂时,记忆恢复现象就更加明显。

此外,幼儿园小班幼儿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幼儿明显。

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未发现有记忆恢复现象。

(四)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记忆活动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记忆策略分类: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第三节幼儿的思维一、思维的概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的特点。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种类)(1)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所进行的思维。

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发生。

(2)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例如,幼儿的角色游戏。

它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

(3)抽象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

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

也就是说,思维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以前的发展成果并没有消失,而是整合在新水平中。

即便是成人,在摆弄一个陌生的物件时,也会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三、(了解)表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四、(了解)概念五、(了解)问题解决和推理推理的分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六、(了解)幼儿的社会认知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分为消极体验(对个体生存不利或繁衍不利的变化就会产生消极体验,如恐惧、愤怒、悲伤等)和积极体验(对个体的生存有利或繁衍有利的变化就会产生积极体验,如愉快、欣喜)。

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人之间的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因此,情绪是情感是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①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②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③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驱动、促使着儿童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上幼儿园时小朋友先学会说“再见”,后学会“早上好”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缺乏向老师问好的良好情绪和动机。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如喜欢小动物的孩子,就会去接近动物,从而掌握很多有关小动物的知识。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表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或表情分为:面部表情(面部肌肉上的表现,如高兴时“眉开眼笑”)、体势(身体动作和姿态上的表现,如“摇头晃脑”)、言语表情(在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的表现,如喜悦时,语音高昂,语调夸张,语速较快)(4)情绪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如成人经常关心、尊重幼儿,这有助于形成活泼开朗、自尊自信的性格;若长期缺乏亲人的关爱,则会使幼儿形成孤僻、胆怯的性格。

三、情绪的发生和表现(1)(了解)情绪的发生(图表3-1)(2)婴儿的几种基本情绪表现哭,笑,恐惧,焦虑,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1)引起情绪反映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情绪动因: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幼儿情绪产生的社会性动因不仅包括与成人(包括教师、家长)的交往需要及状况,还包括与同伴交往的状况。

(2)表情的社会化——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和运用表情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