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碳化物不吸收可见光,专门吸收地球辐射它们允许50%的太阳辐射通过,同时拦截地面辐射,降低能量损失,并释放出来,相当于温室的暖化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有效积温:作物的某一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3、温度三基点: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4、冻害:指作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或死亡的现象。
5、冷害: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称为冷害。
死亡前叶绿素破坏,叶片变黄、枯萎。
6、复种: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8、基本耕作:指人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9、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0、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1、表土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人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地,消灭杂草,为播种出苗和植株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2、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13、杂草:杂草一般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
14、晒田:又称烤田或搁田,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排干水造成轻微水分胁迫的农艺措施。
15、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6、种肥:种肥是在播种或移栽时局部施用的肥料。
17、作物需水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一般是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的时期。
18、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
19、生育期:指作物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10、生育时期:指根据作物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的生理特性变化所划分的若干个生育阶段。
21、基本营养生长期: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22、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有一个时期需要养分,无论在吸收速度上,还是在绝对数量上都最大,且这时施肥的作用最明显,增产效率也最高的时期。
23、作物的需水量: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之和。
14、感光性: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
25、离乳期:水稻秧苗在3叶期左右时,胚乳的营养成分消耗殆尽,逐渐由异养过渡到自养,这一时期称为离乳期。
26、作物的感光性:不同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需要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作物的感光性。
27、光周期反应:作物生长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时,需要一定的日照长度或黑暗长度,促使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28、作物净同化率:即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叶面积干物质的增长量。
29、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与单位土地面积的比值,用来表示群体绿叶面积的大小。
30、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的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求。
这种农业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31、作物产量:作物产量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作物产量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32、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由于人们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不同,而不同作物所提供的产品器官也各异。
33、营养品质:是指产品的营养价值,是产品品质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受产品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影响。
34、食物安全:食物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
35、基因中心学说:在起源中心,物种的遗传变异最丰富、基因最丰富,显性基因多,离中心愈远,显性基因愈少。
36、复合群体: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
37、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工环境是指所有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创造的环境;而人为的环境污染、干扰和破坏是人工环境的负面表现。
狭义的人工环境,是指在人工控制下的作物环境。
38、环境:围绕作物周围与其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自然和栽培条件。
39、驯化:原产地和引种产地之间的自然环境相差较大,或者后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狭隘,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改变其遗传性,使之能够适应引种环境,叫做驯化。
40、无效分蘖:不能成穗的分蘖,一般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出现的分蘖。
41、垩白度:垩白米率与垩白面积的乘积。
42、库限制型品种:源相对较大而库不足的品种,多为小穗粳稻品种等。
43、棉盛蕾期:全田有50%棉株第4台果枝现蕾的日期。
44、衣分:皮棉重量占子棉的百分率。
45、早秋桃:8月16日至8月31日形成的大桃46、棉盛花期:全田有50%棉株第四台果枝开花的日期。
简答题1、请辨析冻害、冷害和霜害?(1)均为低温对作物造成的危害,引起作物生长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2)冻害温度低到零度以下,造成作物组织结冰引起死亡;冷害为零度以上低温,一般在2-3℃,导致作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
2、请说明高温会对作物造成什么危害?(1)高温危害主要是破坏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平衡,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比光合作用的相应温度高,使呼吸作用超过了光合作用,结果作物因长期饥饿而死亡;(2)高温促进蒸腾作用,破坏水分平衡,使作物为干枯;(3)高温促使叶片过早衰老造成高温逼熟;3、二氧化碳对作物和何增产意义?(1)碳素是干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有机物中90~95%是碳水化合物。
(1分)(2)碳素已经成为制约作物获得高产的限制因子,生产上要求的适宜二氧化碳浓度是1%,而大气中的含量只有0.032%。
(2分)(3)在一些作物上,施用二氧化碳肥的确实获得了较大的增产效果,如黄瓜、芹菜。
4、简述土壤培肥技术。
(1)合理轮作(2)施肥养地(3)秸秆还田(4)种植豆科绿肥5、请从环境与作物的关系分析农业生产的实质。
环境是直接和间接作用于作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
作物利用了环境中各种无机物、水和矿质营养元素,以太阳辐射能作动力,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农业生产利用了作物这一本质特性,将人类的需要与作物的本质特性联系起来,获取能量。
6、提高复种的技术措施有哪些。
(1)适宜的作物组合(2)品种搭配(3)育苗移栽(4)早发早熟7、间套作栽培的技术措施主要有哪些?(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②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③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⑤早熟早收。
8、合理间混作增产的原因有哪些?(1)空间互补(2)时间互补(3)养分、水分互补(4)生物间互补9、为什么大多数作物常进行育苗移栽?(1)育苗移栽比直播栽培可延长作物生长期,增加复种指数,促进各种作物平衡增产,有把一年12个月当做14个月来利用的长处,此乃东方传统农业中的经验良法之一;(2)苗期叶面积小,便于精细管理,有利于培育壮苗;(3)能实行集约经营,节约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投资;(4)育苗可按计划规格移栽,保证单位面积上的合理密度和苗全苗壮。
10、秸秆还田的主要技术?第—,秸秆的C/N、C/P比大,应补施氮、磷、钾肥,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肥。
第二,在嫌气条件下分解容易产生和积累有机酸和还原物质,影响根系呼吸。
第三,控制施用量,公顷用秸秆量不宜超过7500kg,以免影响分解速度和分解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有毒物质。
第四,有病虫害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应制成高温堆肥或经病虫害防治处理后施用。
11、请举例说明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1)纬度调节。
在作物引种时要特别注意作物开花对光周期的要求,短日作物南种北引,营养生长延长,开花结实延迟,北种南引,生育期则缩短;长日作物与之相反。
2)播期调节。
确定适宜的播期,如短日照作物,从春到夏分期播种,播得越晚,抽穗越快。
3)作物品质受到光周期影响。
光照长度影响大豆蛋白质、脂肪酸和脂肪的含量。
12、旱害对作物有什么危害?有哪些途径可以进行防御?(1)旱害的危害:使作物代谢作用紊乱,物质合成减少,酶促反应协调被破坏,导致作物死亡;干旱时细胞脱水变形,原生质受到机械伤害而死亡;干旱缺水,蒸腾减弱,植株不能降温,当体温超过一定限度时,原生质发生凝聚变性,结构破坏,引起死亡。
(2)防御:蹲苗;处理种子;增施P、K肥。
13、为什么连作常引起作物减产?(1)连作导致某些土传的病虫害严重发生;(2)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孳生,难以防治,与作物争光、争肥、争水矛盾加剧;(3)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料利用率下降;(4)过多消耗土壤中某些易缺营养元素,影响土壤养分平衡,限制产量的提高;(5)土壤积累更多的有毒物,引起“自我毒害”的作用。
14、品种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1)根据当地栽培制度。
(2)根据当地自然条件。
(3)生产条件。
1、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育壮根?答:影响根生长的因素有:1.土壤阻力;2.土壤水分;3.土壤温度;4.土壤养分;5.土壤氧气。
因此壮根的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1.保持土壤耕作层比较疏松,有利于根系生长。
2.水分合适,使根系生长良好。
为使作物后期生长健壮,常常需要在苗期控制肥水供应,实行蹲苗,促使根系向纵深伸展。
3.使土壤达到根的最适温度20~30℃,温度过高或过低吸水都少,生长缓慢甚至停止。
15、分析比较作物感温性不同而形成的三大类型的低温范围、时间要求和具有的品种熟性。
答:(1)冬性类型这类作物品种必须经历低温,春化时间也较长,如果没有经过低温条件则作物不能花芽分化和抽穗开花。
一般为晚熟品种或中晚熟品种。
(2)半冬性类型这类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要求介于冬性类型和春性类型之间,春化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没有经过低温条件则花芽分化、抽穗开花大大推迟。
一般为中熟或早熟品种。
(3)春性类型这类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一般为及早熟、早熟和部分早中熟品种。
16、合理施肥的原则有哪些?答:(1)经济的原则一般说来,施肥可以增产,但并不是施肥越多,增产幅度越大,经济效益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