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医美行业研究报告1、中国医美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正规医美机构逐渐回归1.1、颜值经济兴起,中国医美市场加速发展1.1.1、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速医疗美容是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的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其衍生于临床医学,但区别于临床医学,医美是以审美而非治疗为目的,消费属性超过诊疗属性。
现代医美的需求来源于经济水平提升带来的“颜值精神”追求,与颜值挂钩的事物都会得到追捧。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叠加近年来“网红效应”等因素影响,人们为颜值付费的能力和意愿均不断增强,医美行业需求快速发展。
2012-2019 年,中国医美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医美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达到 28.97%, 2012-2018 年每年增速均超过 25%。
2019 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 1769 亿元,同比增速仍达到 22.2%。
从需求人群看,中国医美需求以 20-25 岁的女性为主力。
据新氧大数据统计, 2018 年所统计中国整形人群中,女性占比 89%,男性占比 11%。
女性消费者中,其中以 20-25 岁消费者占比最高,2019 年达 38.57%。
95 后成为互联网医美消费者主力军。
从求美动因看,需求者对医美的追求主要是自我欣赏与认可。
根据新氧大数据, 2018 年医美需求产生的内部成因包括追求完美外形、希望通过外形改善提升自信等自我审美认可占比达到 61%,较 2017 年提高 6 个百分点。
我们通过对各年龄段与人口比例进行测算,2018 年中国医美消费者总量约 1873 万人,进而估算中国医美实际消费者人均消费金额为 7700 元,医美产品消费力显示较强水平。
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医美消费重要市场。
中国医美市场成熟较晚,萌芽始于受一战时期开启现代整形手术影响的 1929 年,但整体市场的起步期于 1997 年才出现,当年首个民营医疗机构开始布局整形美容市场。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经济社会开始大规模受到国际贸易与国际文化交流影响,医美行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
2013-2017 年,受互联网传播与颜值经济影响,中国医疗美容市场步入高速成长期,大众对美的追求不断多元化和个性化,对医美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升,新氧、更美、悦美等互联网医美平台崛起,大量民营医美机构不断涌现。
1.1.2、非手术类医美项目份额较大医美项目类型包括手术类和非手术类,手术类常见项目包括眼睑整形术、隆鼻、牙齿拔除矫正等;非手术类主要是通过注射、激光及其他基于能量的皮肤治疗,常见项目包括玻尿酸注射、光子嫩肤及激光脱毛等。
手术类整形项目一般具有价格较高、创伤较大、恢复周期长、风险较高、效果明显且具永久性等特点,适合需要进行大幅调整的消费者。
非手术类项目具备单次价格较低、风险相对较小、创伤小、恢复期短及可多次进行医美调整需求的特征,但不具备永久性疗效,例如玻尿酸、肉毒杆菌素注射等维持时间有限,消费者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需再次消费以维持效果。
因此,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具备较高复购率,适合医美风险承受力较低、追求方便快捷、调整幅度小或需求变化频繁的消费者。
近年来非手术类项目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市场份额超过手术类,且规模占比逐渐提升。
2018 年,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市场规模达到 500 亿元,占比 41.08%,且存在进一步提升趋势,非手术类医美项目及其美容材料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1.2、正规医美机构市场份额有待回归医美行业产业链庞大,从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类型看,总体呈现“枣核状”结构。
上游主要包括药品、器械生产供应厂商及代理经销商,中游为医疗美容机构,包括公立医院整形美容科、大型连锁医院、中小型民营整形医院、小型私人诊所等多种类型,构成较为庞大且分散,下游终端市场主要为医美消费者,上游及下游参与者类型相对集中。
“黑医美”盛行,合法医美机构严重供不应求。
根据艾瑞咨询《2020 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19 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 1.3 万家,其中医院类医美机构占比为 29.1%,门诊部类医美机构占比为 32.9%,诊所类医美机构占比为 38%。
2011-2019 年,正规医美机构数量年复合增速为 12.69%,呈现一定的快速增长,但与医美市场规模2012-2019 年高达28.97%的年复合增长率相比,医美机构增速不及同期医美整体市场需求规模的 1/2,远无法匹配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正规机构提供的医美“席位”大额短缺,为“黑医美”留下生存缺口。
据统计,目前国内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数量超过 8 万家,合法医美机构仅占行业机构总数的 14%。
新氧大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医美正规市场规模占比仅约35%。
“黑医美”的存在源于合法医美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主因是庞大的医美需求与正规机构及医生培养与数量增长的不匹配,合法医美机构对医生、药品及器械、操作规范等要求程度高且严格,成立与审批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与较高成本,带来供给严重不足,导致需求等待时间较长、难以及时满足,部分需求转向响应更快、成本更低的“黑医美”。
短期来看,非正规医美机构占据的大部分现有市场份额有待转移至正规医美机构。
长期来看,非正规医美机构将被持续取缔,正规医美机构将突出重围,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可期。
随着行业监管的不断加严及第三方平台的兴起,医疗美容行业加速出清,正规医美机构有望加速出圈。
自2016 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卫计委、中国整形美容行业协会等主管机构相继发布《医疗美容机构评价标准实施细则(2017 版)》《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疗美容机构评价工作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明确医疗机构、医美医师及医美项目实施准入要求管理,引导消费者识别合法正规机构,防范不合规医美机构野蛮生长。
北京、上海等医美市场较为发达地区,也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综合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明确严厉打击医疗美容违法行为,加强对对药品、器械生产经营以及医疗美容广告的监督,从根本上肃清市场、引导消费。
逐渐兴起的互联网医美平台,也通过平台机构审核、消费者评价等方式侧面填补监管空白,行业信息透明度增强,助力优质的正规医美机构树立品牌。
1.3、民营医美机构成为供给主力军医疗美容机构按照医院性质分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包括公立医院的整形美容科和整形专科医院,民营机构包括大型连锁整容医院、中小型医美机构及私人诊所。
对于技术实力雄厚的公立医院而言,目前的整形美容科主要是以整复为主、美容为辅,服务对象大多数为因先天因素或疾病、外伤、烧烫伤等外在因素导致身体有明显缺陷或功能障碍的“病人”,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消费型医美项目仅顺带经营,可选项目较少且基本没有营销推广,品牌效应与服务质量相对民营医院基础较为薄弱,市场份额占比较低。
民营整形医院由于其盈利性质,对品牌力、获客力、服务力的要求均高于非盈利公立医院,市场化定价模式也催生较高的价格水平,进一步提升“三力”水平。
因此,民营整形医院在市场中发展迅猛,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迅速培育并提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公立医疗机构,中国医美市场已形成以民营机构为主导的行业格局,其中大型连锁机构以服务质量佳、医疗技术水平高、营销力度大而被消费者熟知,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机构类型。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8 年民营机构收入规模占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总收入规模的 81.5%,近十年医美整形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攀升,平均每年新增量约2500 家,其中 2018 年新增企业同比增速高达 29.6%。
2、对比成熟市场:中国医美处于成长初期,机构盈利空间有望逐渐打开2.1、对比美韩:中国医美行业供给亟待增长医疗美容与经济发达程度高度相关,美国和韩国医美行业发展成熟。
美国是全球医美市场率先超千亿(人民币)规模的国家,2016 年其医美市场规模已达 1020 亿元(折合人民币)。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开始持续繁荣周期,医美伴随进入高速成长期,同时期美国整形外科协会 ASAPS 成立,医美市场走向规范化发展。
1992 年,医美级肉毒素诞生,美国进入微整形、轻医美时代,随后激光脱毛、玻尿酸等两项具划时代意义的微整技术相继问世,美国医美行业进入爆发阶段。
2004-2011 年,美国医美行业也经历了监管不足、“黑医美”频发的行业竞争混乱期和行业调整期,医美市场规模有大幅下滑。
随着以 Realself 为首的美国医美第三方平台出现,行业信息透明度增加,医美市场增速得以逐渐恢复。
目前,美国已成为全球医美法律最规范、整形项目最丰富、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
在韩国,医疗美容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018 年韩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83.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67 亿元)。
韩国医美行业萌芽于朝鲜战争期间,起步较美国晚,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与居民消费力快速提升,韩国医美行业迎来快速发展。
在“输出型”经济战略定位下, 2000 年前后韩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投入支持医美行业进一步繁荣。
2009 年,韩国医疗观光合法化,2015 年,韩国政府再次重金支持医美行业发展,计划到 2020 吸引100 万外国医疗游客来韩国进行医美消费,医美经济输出战略愈发明显。
政策全面支持和政府大力推广,是韩国成为全球医美渗透率最高国家的核心驱动力。
对比美国与韩国,中国医美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成长初期阶段。
21 世纪初期,伴随着美容理念的逐步觉醒、肉毒素及玻尿酸等美韩先进医美技术和微整形项目开始传入中国,国内医美行业得以起步发展。
2013 年开始步入成长期,距今也仅 7 年左右的时间,国内医美正在逐步成长为朝阳行业。
从经济发展进程看,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起进入高速发展的 40 年,改革开放至 2011 年,中国 GDP 年均增速保持在 10%以上,2007 年更是达到 14.23%的历史高点,多年经济增长积累的居民消费水平有待释放。
我国医美行业成长于 2013 年,正享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红利带来的居民消费水平积累和提升。
我国拥有高达 14 亿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 4 倍、韩国的 27 倍,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中国医美市场提供坚实的消费基础。
从供给端看,我国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医美机构及整形外科医生数量与成熟国家相差甚远。
根据清科研究数据,韩国整形医院共 2500 多所,各类医疗美容机构 10000 多家,测算每十万人口至少拥有 23.9 家医美机构。
而中国每十万人口拥有医美机构数量(包括非正规机构)仅为 6.6 家,拥有国内正规医美机构仅 0.9 家,机构资源供给紧张。
从 2017 年的数据看,中国每十万人口仅拥有0.3 名整形外科医生,而美国拥有 2.1 名医生,韩国则拥有高达 9.3 名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