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课程讲义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4学时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6学时第三章政策研究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方法 6学时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 6学时第五章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4学时第六章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4学时第七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4学时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规划与抉择4学时第九章公共政策执行6学时第十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4学时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变动、终结与周期4学时第十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4学时复习4学时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1、公共政策学2、政策学3、政策科学4、政策分析5、公共政策分析6、政策研究二、定义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三、这一学科概念有如下内涵:(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处理好两个关系: 务实与务虚的关系,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公共政策学一、从国家层面来分析1、有利于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3、有利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4、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二、从个人层面来分析1、有助于理解公共政策2、有助于个人决策(私人决策)(法盲的悲剧)3、作为一种职业或兴趣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逻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是公共政策. 因此,公共政策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的学问。
★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I、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3、政策一般(概念、本质、特征、构成、功能等)(二)政策系统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的方面就是政策系统。
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陈振明P5)(三)政策过程1.政策过程就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2. 政策过程主要包括: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规划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变动二、本书的逻辑体系以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来编排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人们有关公共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也在产生与发展。
当这些知识、思想和观点积累到相当宏富的程度时,一旦有人能够对它们进行整合并发现和掌握系统地观察与研究政策过程的方法,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就产生了。
一、古代的政策研究我们把从上古时代直到20世纪中期的政策研究,统称为“前公共政策学时期的政策研究”。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从产业革命前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有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其中佼佼者如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等,在经济学、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等领域里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索,其成果不仅对他们各自耕耘其中的学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为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三、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成形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
这门学科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一些是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造成的,另一些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
(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二)决策科学的形成(三)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四)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四、学科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1、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D. Lerner)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
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公共政策学取得的进展主要是在两个方面:☆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许多政治学研究者,包括一批著名的政治学家在内,日益重视政治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投身于公共政策学研究。
如戴维·伊斯顿,他于1953年著成《政治体系一政治学状况研究》一书,对公共政策学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还有拉斯韦尔、林德布洛姆( Charles E. Lindblom)和阿尔蒙德。
五、学科发展的新阶段1.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政治学界开始蕴酿着一股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反叛的情绪,并且立即波及公共政策学。
2.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3、学科研究的近期进展公共政策学科的发源地美国,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的进展是应予特别指出的:(一)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二)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倡导的是“混沌原则”、“不确定性”和“诠释学观点”,强调“权变观点” 或“多元思考”。
(三)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4、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时期起就十分重视政策研究。
★十年“文革”期间,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政策研究成了一片空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成为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于是,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国外的决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学的专著相继翻译出版★著名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率先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公共政策学单科或系列课程。
总起来看,到9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已经形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
第二章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学的方法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认识论(宏观层次)★一般方法(中观层次)★操作性分析方法(微观层次)一、方法论体系的第一个层面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不在于他的知识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个文科研究人员,你的成功和失败,不是取决于你的知识和经验,而是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没有发生变化,即使读了很多东西,写了很多东西,但是不会出现真正的理论创新。
真理问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实践检验真理的方式实践不能证明一个陈述或判断就是真理—不能证实实践只能证明一个陈述或判断不是真理---只能证伪波普在《科学发现的逻辑》认为,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或者说知识的逻辑的任务。
但是,“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些什么?我们所说的“经验科学”又是什么? 经验科学的特征是它们运用所谓“归纳方法”。
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发现的逻辑等同于归纳逻辑,即这些归纳方法的逻辑分析。
一般把这样一种推理方法称作“归纳的”方法,它是从单称陈述(有时也称作“特称陈述”),例如对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述,过渡到全称陈述,例如假说或理论。
从逻辑的观点来看,显然不能证明从单称陈述(不管它们有多少)中推论出全称陈述是正确的,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总是可以成为错误的。
不管我们已经观察到多少只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不可能的飞跃:单称判断→全称判断地方经验→放之四海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证伪----提出新的假说-----再证伪----新假说“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成长”。
————歌德“思想本质上就是我们对当前事物的否定”————马尔库塞二、第二个层面的方法1、系统分析与矛盾分析方法2、历史比较法3、制度分析法4、价值分析法5、超理性分析法6、多视角分析法(一)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1.系统分析可以看作包括了运筹学,再加上经济上的考虑和目标的调查以及与此有关的方法。
2.系统分析基础上的公共政策分析可以认为是基于公共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各种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能最大程度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的过程。
3.从系统分析的要素和步骤来看,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逻辑顺序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阐释目标、寻找方案、预测效果、构造模型、评估方案。
4.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
5.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的主要作用有:(1)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较;(2)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3)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4)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5)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二)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三)公共政策的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1.唯物史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历史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是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暂时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