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大学2017年11月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清华大学2017年11月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清华大学2017年11月高三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

一方面,从文明起源上讲,炎黄是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龙头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起源上讲,今日以汉族为主体包括 56 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乃是历史上以炎黄族为核心,经华夏族和汉族不同阶段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炎黄族是早期华夏民族之核心,是中华民族之根。

这也是炎黄作为“人文始祖”在中华民族形成进程意义上的解释。

因此,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维系。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古史传说曾有“信古”“疑古”“释古”三种态度和做法。

具体说到炎帝、黄帝,信古者当然是把他们作为真实人物来对待;而疑古者则把他们作为神来对待。

殊不知,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是可以同一的。

以黄帝为例,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

据研究,轩辕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天鼋”(“天”字下面画有“鼋”,即青蛙)族徽铭文,还可以追溯到距今 7000年至 5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画有青蛙的彩陶纹样;有熊氏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天兽”(“天”字下面画有“兽”)族徽铭文。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作为古史传说人名的轩辕氏、有熊氏是与天鼋和熊、羆、貔、貅、豹、虎等图腾一致的。

此外,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还有以“天”为族徽铭文,其渊源也是来自以“天”为图腾。

由于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可以同一的缘故,所以黄帝、炎帝等名号是一个沿袭性的名号。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个人只能生存几十年或百余年,但是作为族团却可以存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它的名号是沿袭性的。

炎帝、黄帝等名号既是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的同一,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已经说明他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氏族。

《国语·晋语》说:“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我们知道,上古每一姓就是一个血缘姓族,黄帝族有十二姓,则说明黄帝族至少是由十二个姓族融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尊崇“天”,天为其宗神乃至成为至上神,所以我认为以黄帝为宗神即以天为宗神的部族集团的出现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炎帝的情形也是这样。

炎帝为姜姓,又号称“烈山氏”“历山氏”“连山氏”“魁隗氏”等。

炎帝族崇拜火,崇拜羊,崇拜蛇龙,也崇拜山岳。

如《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再如炎帝族后裔共工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

”《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反映出炎帝后裔共工氏崇拜龙、以蛇龙(即无爪之龙)为图腾的情形。

《左传》中还有姜姓炎帝族(姜炎)崇拜山岳、以山岳为图腾的记载,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曰:“姜,大岳之后也。

山岳则配天。

”所有这些都说明炎帝族的崇拜和图腾也是多元的。

而从炎帝族的分布上看,既有活动在北方的炎帝族,也有活动在南方的炎帝族。

所以,我主张炎帝族也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今天无论是对炎帝和黄帝的祭拜,抑或是对于历代有关炎黄文化文献的梳理,还是对炎黄文化的义理与价值的阐释,以及面向海内外的传播,都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人文始祖”的立场上,站在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史的龙头文化的立场上。

(摘编自王震中《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从中华民族起源的角度看,炎黄族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核心,炎黄文化就是根祖文化。

B. 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神名是可以同一的,“信古”“疑古”“释古”者对此观点不尽相同。

C. 黄帝、炎帝作为族团,其名号可以存在几百年或几千年,而一个人的生存年限却远远低于这两个族团。

D. 上古时期,以“天”为宗神的黄帝族是一个至少由十二个姓族融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部族集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起源两方面解释了“人文始祖”炎黄在中华民族形成进程中的意义。

B. 文章用商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和彩陶纹样,证明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图腾名和神名可以同一的观点。

C. 炎帝名号多样、炎帝族崇拜和图腾多元、族群分布地域广,说明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样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D. 对于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文章先探究起源,然后从沿袭性和民族融合两方面论证名号的由来,最后作者表明对待炎黄文化应有的立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既然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有来自图腾“天”的族徽铭文,那么远古时期族名和图腾名可以同一。

B. 炎帝、黄帝的名号具有沿袭性,其原因在于人名、族名、图腾名、宗神名可以同一。

C. 古史记载中的黄帝和炎帝分别具有多个名号,说明黄帝和炎帝都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氏族。

D.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炎黄作为人文始祖的意义,才能拥有对待炎黄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北国的速写艾芜“先生,请等等哪,看一看这些孩子!”午后,在黄河之侧的一个大城市里面,顺着铺雪的墙边,拖着酱满泥浆的声音在这样地叫我,回头去看却原是一个不满十二三岁的穷孩子,他一面望着我现出恳求的眼色,一面伸手指着路侧的一条小巷。

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谈话的声音,和表情的风度,却和大人差不多呢?正在打量他那粗笨庄重的小面孔时,一个衰老的中年人推着独轮车便在巷口现了出来,车上放了两个大大的竹筐,筐沿边上浮着三个小孩子的头,睁着亮亮的饥饿的眼睛,活像巢里的乳燕在等候母燕衔食归来那么似的。

“看看孩子哪!”衰老的中年人也对我乞怜地叫着,同时赶快把车子推到我的面前,他取脱车绊,伸起腰杆,刚要再说什么时,忽然咳嗽起来,又连忙微微地弯下腰去。

刚才叫我等一等的那个大孩子呢,就做出十分懂事的样子撩起自己烂了边缘的短衣,替竹筐里的一个小头,擦抹去正要流到嘴边的两股鼻涕。

我这时才看清楚了,他们原是一家漂泊者,竹筐里三个孩子之外,还装有破棉被土锅和破碗碟一类的东西。

我自己曾在陌生的都市里流浪过,懂得一个铜板对于饥饿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效用,因此,即使有人从旁叱为浅薄的人道主义者,也暂时管不得那么多了。

“先生,俺不是要钱,俺是要请你看一看孩子。

”那汉子拒绝了我递给他的一个二十文的铜板,咳嗽了两声。

举起肮脏的袖头,拭一拭溅在嘴边的唾液后,便这么说着。

一面伸出两根手指,去把筐里的一个小孩的下巴,抬了起来,意思便是让我仔细地观看。

我想既不要钱,还要什么呢?那末,也许是小孩中途病了,求我这个陌生人暂时想点办法吧。

孩子的脏脸冻红了,嘴唇皮却变成乌的,看见父亲的指头伸到下巴边上,就茫然地张开了求食的嘴巴。

“唔,……他是饿了哪!”我见小孩并没有什么病,便这样地说着,一面推测大概他们是要多点钱吧。

“可不是?先生!”中年人这样回答着,同时调转头,前前后后很迅速地瞟了一眼,才又抚摸着另一个女孩子的头,称赞似的说到:“先生,你不晓得,她挺好,挺乖!……刚九岁哩……再三两年就……”说着咳嗽起来,随即抬起头又朝前朝后望了一眼,仿佛怕人来碰见似的。

小女孩的脸倒还圆滚滚的,小眼睛,厚的单眼皮,并不显得怎样丑。

“要不是大水一下子冲去俺家的庄稼,压根儿俺就不会这样……这样……”我看他脸上现出怪难为情的神色还夹着几分惨伤,似乎要说什么又说不出口的光景。

他正伸起颈项,竭力咳嗽两下,打扫打扫他的喉管,吐出他要说的话时,忽然站在旁边的孩子,大声地叫道:“爸爸,来了!来了!”中年人就立刻去握着他的车把,惊慌地说到:“先生,他们问,请你说,俺……俺是要钱的哪!”我看路的那一端,雪铺的地上,现出四个黑制服的巡警,背着枪,袖着手,正慢慢地走来。

太阳光晴朗朗的。

一白无际的屋顶,罩在深蓝无云的天空下面,静悄悄的只有远处传来隐约的市声。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年人推着载有竹筐的独轮车出场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沉重的环境氛围,给全文奠定了压抑的基调。

B. 作者多次加入对中年人“咳嗽”的描写,既加深了读者对这个主要人物的印象,也使故事情节更丰富。

C. 中年人拒绝“我”施舍的铜板,使情节发生了变化,制造出小说的悬念,使故事有了起伏波澜,引人入胜。

D.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手法,使故事创设的情境更加真实可信,读者身临其境,增添了阅读的思考体验。

5. 小说对“十二三岁的穷孩子”着墨不多,是否可以去掉?请说出你的理由。

(5 分)6. 有人评价小说对“卖买”最终没有结果的情节设计“如截奔马”“如撞钟,清音有余”,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分析。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APP 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海。

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超过 20 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 1900 万人。

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

顶层设计叫好、市场也很叫座,但就是这样的共享单车,却面对居高不下的被盗率、损毁率。

对于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是该想想技术性的办法:既让单车更强大、更结实,也让单车时刻处于轨迹监控之下。

此外,更多的还是制度呵护与管理的缺位。

我们既希望地方部门为创新的共享单车营造良好运营环境,按照标准规范设置自行车停放区,更希望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能严肃偷盗损毁共享单车行为的惩戒与责罚。

(摘编自 2017 年 2 月人民网邓海建《骑稳共享单车,何止要点共享精神》)材料二:各类道德风险折射出共享单车的天然局限,围绕共享单车引发的种种道德风险,除了恶意的损毁和其他破坏行为之外,很大一部分问题原因在于市场上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

大学生中对各类违规行为的道德评判,始终存在不同声音,比如对于“私藏单车、私加车锁”问题,25%的学生认为原因是“单车数量太少”,担心自己一时无法找到可以共享的单车;50%的学生认为原因是“方便自己使用”,担心临停后单车被骑走耽误了后续的紧急行程。

引发道德风险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共享单车天然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一位年轻妈妈为了方便带小宝宝,在共享单车上加装儿童座椅。

这种行为道德,还是不道德?”问卷调查发现,虽然有 63.6%的大学生认为这种行为不道德,但也有高达 29.1%的人认为道德;而且,年级越高,认为其道德的比例就越高,在大三以上组别,认同这位妈妈的学生占到了 3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