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证券业监管

第三章 证券业监管


(三)证券交易所的信息公开制度
为组织公平的集中竞价交易提供保障 即时公布证券交易行情 对异常的交易情况提出报告 督促上市公司依法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 (四)信息披露的虚假或重大遗漏的法律 责任 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有四类: 发行人及公司发起人

发行人的主要职员,包括董事、监事、 经理及在文件上签章的其他职员
2、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其 职权是由股东大会授予。 3、首席执行官(CEO) 董事会有权将部分经营管理权力转交给代 理人代为执行,这个代理人为公司政策执 行机构的最高负责人,即首席执行官 (CEO)。 4、外部审计制度的导入 (三)韩国与东南亚家族模式

1、企业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 控制

(一)德日模式:
该模式为银行控制主导型。其特征是: 1、商业银行是公司的主要股东 银行深深涉足其关联公司的经营事务中,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主银行体系。 所谓主银行是指在某企业接受贷款中占 据第一位的银行称之为该企业的主银行, 而由主银行提供的贷款叫系列贷款。

日本的主银行制包括三个基本层面:
信息披露参与人是信息披露主体以外的信 息披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如证券主 管机关和信息文件的制作者以及审查者等 中介机构。 (二)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1、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判断, 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2、有利于发行公司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 3、有利于防止信息的滥用。

4、有利于证券监管部门加强对市场 的监控。
1 、对“人”的管理,即证券机构监管。
为中心的市场准入管理。
2 、对“事”的管理,即证券业务监管。
是对证券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证券市场上的主体包括:
发行各种证券的筹资人
各种证券的投资者
为证券发行、流通和买卖提供服务 的各类中介机构,如证券商、自律组织 和证券服务机构等。 二、证券市场的监管主体 政府部门;证券业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 商协会;证券交易所

第三节

证券市场监管
一、上市公司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监管: (一)上市公司市场准入的监管 1. 我国的规定: 2. 其他国家的做法: 美国、英国、日本、德国 (二)上市公司市场退出的监管 1. 市场推出的一般原因 2.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规定 3. 我国对上市公司市场退出的监管


第三章 证券业监管
第一节 证券业监管概述 第二节 证券机构监管 第三节 证券市场监管
第一节 证券业监管概述
一、证券业监管的内涵: 证券业监管是指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
市场各类经营主体及其所从事的证券 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是以对证券市场各类经营主体资质要求
一是银企关系层面,即企业与主银行之间 在融资、持股、信息交流和管理等方面结 成的关系; 二是银银关系层面,即指银行之间基于企 业的联系而形成的关系; 三是政银关系,即指政府管制当局与银行 业之间的关系。 2、法人持股或法人相互持股 企业股权向法人集中

法人相互持股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垂直持股,如丰田、住友公司,它 们通过建立母子公司的关系,达到密切生 产、技术、流通和服务等方面相互协作的 目的。 另一种是环状持股,如三菱公司、第一劝 银集团等,其目的是相互之间建立起稳定 的资产和经营关系。 3、严密的股东监控机制
1、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公开要求证券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向市场
参与者公开披露,任何市场参与者不得 利用内幕信息从事市场活动。 公平要求证券市场上的参与者一律平等, 拥有平等的机会,不存在任何歧视和特 殊待遇。 公正是要求公正无私地进行市场管理和 对待市场参与者。
2、诚实信用原则
3、依法管理原则
4、政府监管与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5、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原则 6 、服从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总体需
要的原则
五、证券市场监管的手段
(一)法律手段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部
门规章、自律规则。
(二)经济手段
1、金融信贷手段
2、税收政策
(三)行政手段 (四)自律管理
1、集中型监管体制模式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有统一的监管机
构。 2、自律型监管体制模式 没有单一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也不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3、中间型监管体制模式
既强调集中立法管理又强调自律管理,
实行分级管理。 (三)证券市场监管的组织执行体系 1 、集中型证券业监管体制模式下的组 织执行方式
5、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三)信息披露的标准 重要性标准:上市公司在发生什么样的 事项时须进行披露。 及时性标准:上市公司在发生重大事项 时应在什么时间进行披露。 海外主要证券市场确定重要性的标准有 两个: 一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标准 二是股价敏感

(四)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成立两种管理机构,即执行董事会和监 督董事会。
职工参与决定制度 (2)日本公司监控机制的特征: 业务执行机构与决策机构合二为一 (二)英美模式 公司内部的权力分配是通过公司的基本 章程来限定公司不同机构的权利并规定 它们之间的关系。 1、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股东通常将公司日常决策的权力委托给 由董事组成的董事会。

(二)国际上对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管 理制度
1、保证金制度 分为基础保证金与交易保证金 保证金比率一般在10%以下。 2、价格涨跌停板制度 规定各衍生工具合约价格的最大涨跌幅 度 3、持仓限量制度 规定会员的最大持仓量 4、大户报告制度

5、每日无负债制度
实行逐日盯市,即每日根据加权平均结算 价算出各会员的盈亏情况 及时结清债权债务 6、自营与代理业务强制分离制度 7、风险基金制度 (三)重大事件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1、加收特别保证金 2、强制平仓 3、没收基础保证金 4、没收席位 5、诉诸法律
六、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法律体系
1、美国体系
有一整套专门的证券市场监管法规,注
重立法,强调公开原则。
2、英国体系
强调市场参与者的“自律”监管,政府
干预很少,没有专门的证券监管机构, 也不制定独立的法律。 3、欧洲大陆体系 实行严格的监管
(二)证券市场监管的制度体系

(三)对市场操纵的监管:
第一、事前监管 在发生操纵行为之前,证券管理机构采 取必要手段以防止损害的发生。 第二、事后救济 是指证券管理机构对市场操纵行为者的 处理及操纵者对受损当事人的损害赔偿。

四、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
(一)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体制 1、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立法型” 在证券市场最高监管部门之下设立专门 管理衍生工具的机构,实施政府监管。 2、以英国为代表的“自我管理型” 建立内部模型来测量衍生工具的风险 3、以德国为代表的“中间型” 由交易所进行自我管理
注册会计师、律师、工程师、评估师或其 他专业技术人员 证券公司 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存在欠缺,现有法 律缺乏合适的诉讼机制。 2、信息披露的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统一和完 善。

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手段有待于改 进。
5、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管,缺乏市场的 自律监管。 五、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 会、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一整 套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主 要有三种:
2、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 手中 3、企业决策家长化 4、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 5、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 6、银行外部监督软弱 7、政府对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制约

复习思考题:
1、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什么?为什
么要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 2、如何理解证券市场监管的原则。 3、对证券公司进行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何为证券公司内控制度? 4、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如何构成?各 有何特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是 如何形成的?
第三章
证券业监管

证券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市场具有内在的高投机性和高风 险性。证券市场监管的基本目的就是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确保市场的 高效有序运行。
本章从分析证券市场监管的一般理论入
手,对作为证券市场主要参与主体的证 券机构、上市公司以及证券市场的交易 活动等内容的监管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对证券欺诈的监管:
证券欺诈行为是指以获取非法收益为目的, 违反证券管理法规,在证券发行、交易及 相关活动中从事欺诈客户、虚假陈述等行 为。 (一)证券欺诈的范围 (二)对证券欺诈的监管

三、对市场操纵的监管 证券市场中的操纵市场行为是指个人或机 构背离市场自由竞争和供求关系原则,人 为地操纵证券价格,以引诱他人参与证券 交易,为自己牟取私利的行为。 (一)操纵市场的行为包括: (二)操纵市场的危害

三、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
1 、促进全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与政府
的政策目标相一致,从而得以提高整个 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 2 、避免因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而 造成交易的不公平性。
3 、克服并消除涉及到整个证券业或者
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4、促进整个证券业的公平竞争。
四、证券市场监管的原则:
பைடு நூலகம்
德日公司的股东监控机制是一种 “主动性”或“积极性”模式
即公司股东主要通过一个能信赖的中介 组织或股东当中有行使股东权利的人或 组织 通常是一家银行来代替他们控制与监督 公司经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参与公司控 制与监督的目的。 (1)德国公司监控机制的特征: 业务执行职能与监督职能相分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