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团体心理咨询方案设计

团体心理咨询方案设计

(一)团体名称
——人际关系提升训练营
(二)团体性质
开放式的人际关系提升小组
(三)团体规模
由30到45人组成每一小组
(四)参加对象
在职员工。

需有比较强烈的扩大人际交往范围、提升人际交往技巧、端正交往态度的愿望,能真诚地对待小组活动,并且性格友善和坦诚,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五)团体活动目的
同事与同事、同事与领导之间需要多沟通,多交流,已完成自身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在体验与他人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八)理论依据
“印刻”理论
著名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组鹅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母鹅自己孵化,这部分小鹅出壳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物是母鹅。

根据常识,这部分小鹅会跟随母鹅,同它保持亲近和依恋的关系。

事实也确实如此。

另外一部分鹅蛋是人工孵化的,小鹅出壳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物是实验者本人。

这部分小鹅便把实验者当成母鹅,紧紧追随,把研究者当成母亲来亲近和依恋。

这种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早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称为“印刻”,通过印刻而形成的依附行为,对有机体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

人类的生物发展水平虽然比动物要高得多,但人类也有同“印刻”相类似的过程。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自幼儿与狼,兄等动物产生了强烈的依恋而逃避人类。

此外,人类的婴儿也会在“敏感期”出现对母亲的依恋。

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正是在这种最初的依恋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能理论”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对群体的依恋是人的本能或遗传,是人类祖先时代就已经形成的能力。

人类的祖先古猿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差,要想保存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就必须以群体的方式活动,依靠群体的力量来抵御灾害,获得食物。

经过长期的进化,这种群集的习性传递给后代,使人类先天具有与人共处,交往的需要。

他们研究了人类的近亲恒河猴,发现在它们身上也存在对同伴的依恋现象。

实验证明,恒河猴的依恋行为取决于对象是否能够提供温暖、舒适的机体特点,而不在于能否提供食物。

动物的依附,合群倾向和表现,为人际这人际交往这一人类行为的形成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对我们认识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爱和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首先,生理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

其次,安全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

再次,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爱和归属的需求,既是交往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交往的推动力。

又次,尊重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

最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也离不开人们的联系和交往。

人际交往需求理论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库兹提出,人有三个方面的需求——爱、归属和控制,这些需求推动人们去进行交往。

这一理论称为人际需求理论。

爱的需求反映的是一个有表达和接受爱、友谊的愿望,这种愿望促使他要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归属的需求反映的是希望自己存在于群体之中,与他人在一起的愿望。

控制的需求反映的是人希望拥有一定的权利,对他人发生影响的愿望。

上述三种需求反映出人际交往是人的心理的需要,但对其具体的行为表现应有恰当的认识、适度的爱、归属和控制需要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过分的亲密、交往和控制与过分的冷漠、孤独和无视秩序都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成人早期:亲密对疏离
此时,年轻人通过青春期的发展,已确立了稳定的自我同一性,这就为他们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打下了基础。

(九)参考文献
1、刘晓新. 毕爱萍. 人际交往心理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
2、余琳. 崔芳. 涂玉香. 高健. 大学生心理健康.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吴远. 缪志红. 施春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4、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郑日昌. 大学生心理咨询.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道具:两个大碗、一本便签本
活动步骤:
一、每个人发一张便签纸,写下想问对象的名字和问题(如,小
明,你的头发为什么这么短啊?);
二、把回复的便签放到一号大碗中;
三、每组负责组长把一号大碗再给本小组每个人抽取,跟局抽到
的便签问题,在另外一张便签纸上写上你的回复;
四、问题自己留着,把回复的便签放纵二号大碗中;
五、轮流问问题,由负责人从二号碗中抽取答案,回复问题。

效果:命中率大约百分之七十五,答对时很爆笑。

建议:要问“为什么”型的问题,以“因为”型的回答。

可不要“是不是”型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