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牡丹亭》•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上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
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
一些中外学者曾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平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
汤显祖生平及创作(见教材)传奇体制概说•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一楔子;–传奇分出(相当于“场”),“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
–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
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
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汤显祖称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词》)。
•《牡丹亭》实以《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为蓝本。
汤显祖点石成金,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
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缠都要靠他人资助。
–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
–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厚完整。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牡丹亭》故事梗概•全剧55出,演绎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喜剧。
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诱导下来到家中后花园,青春与个性开始觉醒,在梦中与一少年在牡丹亭畔相会,醒后相思成疾,悒郁而死。
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临安应试途经南安郡,拾得丽娘画像,悦其貌美,终日把玩,赞慕不已,丽娘的鬼魂显现,认出柳乃旧日梦中所会的那位书生,向他表白了爱慕之情,并让其开棺而获得再生。
丽娘复活以后,两人同往淮安求丽娘父母许婚。
杜宝见了大怒,诬梦梅私掘女坟,上书奏明皇帝,梦梅此时已被钦定为状元,也上书自辩,丽娘并登朝申诉,得皇帝恩准、夫妻团圆。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彿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汤显祖诗文集》)•汤显祖受到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将“情”与“理”对立起来。
他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鲜明地“以情抗理”,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动机。
•《牡丹亭》托宋写明,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贯穿全剧。
•《牡丹亭》写的虽然是一位贵族少女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的奇幻爱情故事,但它却表达了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反抗礼教束缚的时代要求。
•这部作品通过离奇的幻想来写,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形象塑造上善于把人物的心情与客观的景物结合起来描写,这个特点在《游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牡丹亭》问世后,立刻广为流传,“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由于剧中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
•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
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游园》讲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惊梦》的前半部分——“游园”。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由“游园”和“惊梦”两段组成。
•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
”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一、前情简介:•汤显祖在《惊梦》前若干出戏里面,如三、五、七、九出里面,从人物的家庭、教养、环境等方面,交代了杜丽娘的生存环境。
•杜丽娘生活在理学泛滥,窒息人性的时代。
父亲杜宝是个恪守礼教的正统官僚,他按照封建社会贵族女子的规范,为女儿精心构筑“拘束身心”的精神囚笼,把丽娘禁锢在与社会、与大自然隔绝的“小庭深院”之中。
她在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也未曾到过;刺绣累了,在闺房中小憇片刻,居然也被看作是非礼并招致训斥。
这样的环境,杜绝了她与青年异性发生爱情的一切机缘,任何合理的人生愿望都只能化为徒然的渴求。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杜丽娘,并没有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走上一条反抗和叛逆之路。
她曾经是安于社会和家庭替她铺设的生活道路的。
杜丽娘初次出场的唱词:“爹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坐黄堂百岁春光,进美酒一家天禄。
”传达的显然是随顺、柔和的心灵节律。
她不但接受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的庭训,还表示“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
”事实上她早已把男女四书都读过了。
“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的观念也深深地积淀在她的脑海里。
“名为国香,实守家生,嫩脸娇羞,志诚端重。
”贴身丫环春香为杜丽娘所下的这几句评语是相当准确的。
•但是,阴冷的世界,终究无法冻结青春少女的生命欲望,违背人性的虚伪教育,有时则收到了相反的效果——为诗章讲动情肠。
正是《诗经·关睢》这首所谓讲“后妃之德”的诗篇,第一次拨动了少女爱情的心弦。
“关关的睢鸠尚有洲诸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为了排遣愁闷,她在春香的鼓动下,不顾家训塾规走出深闺,来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园,于是生出了游园惊梦这一幕。
二、讲析•《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
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
【绕池游】•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和朦胧跃动的春情。
–“梦回”,从梦中醒来。
“啭”,啼。
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
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年光”,春光。
“乱煞”,撩乱。
煞,加重语气的助词,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
“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
“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
“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
–“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
“小”“深”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的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
–“炷尽沉烟”,沉香已燃尽熄灭。
“炷尽”,烧尽。
“沉烟”,沉香,也叫沉水香,一种薰香的香料。
“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
“恁”,如此,这样。
“关情”,牵动情怀。
这几句是丫环春香的唱词,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
[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的上场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
•“望断”,一直望到尽头,也表示望的时间久。
“宿妆残”,是说昨晚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
作者通过凭栏凝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直抒胸臆。
“剪不断,理还乱”,语出李煜《相见欢》。
•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步步娇】•这支曲子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
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巧妙结合,体察入微。
–这两句从春光、春意落笔。
春回大地,各种冬眠的昆虫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这摇曵、飘忽的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带来春的气息。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首先,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境出发,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其次,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对春天十分“关情”的深闺丽人,因而才会有如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再次,这样写体现出人物的微妙心绪,“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既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思。
无论是“游丝”,还是“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杜丽娘闭锁的心扉的心理写照。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
”写对镜梳妆,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情态。
–“没揣”,不料、不意,含突然的意思,元杂剧中常用。
“菱花”,借代镜子。
“迤逗”即引惹,都是当时的口语。
“彩云偏”,是指头上的发髻歪偏了。
、–“偷人半面”,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惹得我急忙躲闪弄歪了美丽的发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