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牡丹亭之游园惊梦有感
《牡丹亭》是“玉茗堂四梦”之一,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我觉得要理解一部戏曲,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曾经虽然接触过汤显祖这位大戏曲家,也曾听过《牡丹亭》,但是始终没有做深入探究。
如今才知道《牡丹亭》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有其特定的时代因素和一定的思想高度。
首先,汤显祖的《牡丹亭》产生于晚明。
这是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得以强化的时期,程朱理学在此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中后期王阳明“心学”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哲学思潮。
之后,思想解放,张扬个性的文化思潮弥漫于社会,席卷于文坛。
《牡丹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解析一下《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的爱情故事十分独特,由情而梦,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
而《游园惊梦》就是这奇幻情节的第一环,杜丽娘生活在理性泛滥,窒息人性的时代,她受着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
但是,杜丽娘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她有着倾城容貌,满腹学识,她又有女儿家的细腻与浪漫情怀。
冰冷的世界,是不能冻结这个少女的怀春情怀的。
为了排遣愁闷,在丫鬟的鼓励下,不顾父亲的规定,走出深闺,来到后花园,于是有了游园惊梦这一出。
到了满园春色的后花园,杜丽娘看着成双的鸟儿再想到自身的处境,从心底生出了一股春愁,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也尽生生付与断井颓垣。
正当杜丽娘自叹自怨,身子困乏,靠着桌子沉沉睡去,在梦中,她遇见了柳梦梅,那个痴心多情,风流倜傥的年轻书生。
在梦里,他们相知相识,私定终身。
《游园惊梦》这一出在此以渐进尾声,杜丽娘醒来,发现是绮梦一场,便觉失落万分。
汤显祖以极其大胆的手法将杜丽娘塑造成这样一个勇敢聪慧,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形象,他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情感,贬斥了封建的道德规范,将杜丽娘推向一个至情的高度,表达了被压迫女子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