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故事以晚明社会为故事背景,晚明社 会是一个兼具保守与开放两种社会风气的特殊时 代。一方面,统治者极力强化封建礼教,弘扬理 学,试图以礼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另一 方面,受王学左派进步思潮影响,民间涌动着追 求个性解放,向往自由,肯定人欲的开放潮流。 一大批文学作品以各种体裁反映了“理”与“情” 之间的矛盾冲突,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正 如汤显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牡丹亭》以一个生死恋的故事展示了这种矛盾, 并响亮地做出了回答,即僵化教条的理学无法阻 挡人性解放的洪流。


汤显祖在思想上深受王(艮)学左派的影响,崇尚真 性情,反对假道学,反对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大力宣扬个性解放,因此在文学上他支持“独抒性灵” 的主张,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坚持“崇尚真性情,反 对假道学”的进步思想。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和 诗人,一生的著作很多,但其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是 明代最负盛名的传奇作家。传奇作品中的代表作是《紫 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由于 这四部作品都有做梦的情节,因此也合称为《临川四梦》 或《玉茗堂四梦》。汤显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 在《牡丹》。”《牡丹》就是指《还魂记》,即《牡丹 亭》。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 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 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 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 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 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杜丽娘自怜的集中表现,当春香从外在的衣物饰品上赞美 她时,杜丽娘却表白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抛开外在装饰的陪衬,直接指向对自己不加任何雕饰的天 生丽质美的欣赏,她认为自己的天然之美可使鱼沉雁落鸟 惊喧,花羞月闭花愁颤,极写杜丽娘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 美丽的欣赏爱怜。 春香并不能真正理会杜丽娘的美丽,杜丽娘的美丽也正是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了,“恰”,如同。 杜丽娘用美丽的春天自喻,为后文伤春埋下伏笔,暗示 “伤春”即是“自伤”。自己如花的美丽无人了解更无人 欣赏,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反差造成了杜丽娘心灵深处 的强烈失落,一种孤独无偶的情绪沁满了心灵,这就点明 了上文杜丽娘所感喟“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这种郁 郁寡欢心情的来由。
旦和贴都是剧中女性角 色,旦的分类很多,一 般有十二旦的说法,这 里指杜丽娘。贴是丫鬟, 此处指春香。 “介”相当于元杂剧中 的“科”,描写人物的 神态、体态。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春天的早晨,莺啼婉转唤醒梦中人,梦中 醒来感受到春光撩人的烦乱。 “遍”,到处都是。 “人立小庭深院”,用欧阳修“庭院深深 深几许”的意味,刻画了一个被帘幕阻隔 在闺房深处中孤独寂寞的女性形象。
春香这个人物在本场戏中是否可以缺少?你认为 她对剧情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春香这个人物在本场戏中必不可少,她的身份是 丫环,但实际上她也是杜丽娘唯一的朋友,她对 丽娘是友善而关切的,她知道丽娘的孤独和苦闷。 正是在春香的怂恿鼓励下,杜丽娘迈出了追求自 由恋爱的第一步。当然,春香对偷游后花园所引 发的“可怕后果”是不可能预见的,她的作用仅 限于引导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并从侧面烘托和暗 示丽娘的心理变化。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便”,即便。 “十二”,虚指,犹言所有。 看也看不够的春天美景只能被断壁颓垣环 绕,即便自己把所有的景致都看遍了也难 以改变“三春无人见”的命运,只能徒然 增加自己的烦恼。虽伤春,但更伤“我”。
杜丽娘的感情起伏非常大,从青春意识觉 醒所带来的烦闷到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以 及这种渴望无法实现的无奈,从赞美春天 到伤感春天以及伤感个人命运的无法把握, 杜丽娘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游园被加以细 腻地描摹。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 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 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 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 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 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 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 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 而却无一人走进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是赞叹花 园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诘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 具有着双重的意味。 杜丽娘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劝君惜取少年时,莫 待无花空折枝”的感叹形成了女子“伤春”的传统。备受压抑的 杜丽娘内心深处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使得初入园林中的她心潮起伏。 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不仅悲从 中来。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由物及人,一 种自怜的情绪油然升起。
汤显祖力求把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不能实 现的进步思想,寄托在绚丽幽美的梦境中, 通过杜丽娘生前的不屈抗争,真实地反映 出明代青年妇女的苦闷;通过她死后的继 续追求,表达了她们对生命、自然、爱情、 自由的热爱,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妇 女的意志,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强烈 的时代精神。
艺术特点
作者抓住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中心,把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有机地融合,写得相当成功。其主要的艺术特点是: A.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如杜丽娘的梳妆打扮突出她的美丽风姿,显示她爱美的天性;扫 兴而归则突出了她内心的哀怨和痛苦。 B.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反衬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景物都是通 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的,饱含着杜丽娘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看 到满园春色空对断井颓垣,烘托出自己美丽容颜徒对四壁的无奈 和愁苦等等。 C. 通过直接倾诉和间接虚写来突出人物内心情感。如“剪不断, 理还乱,闷无端”是直接倾诉杜丽娘的烦闷和哀怨,人立小院的 情景则是间接虚写人物内心的愁苦。
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自 称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于“书香”家庭,早 年即有文名。但是由于他不肯阿附权贵,所以从22岁参 加科举考试,直到34岁才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博士、 南京詹事府主簿、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万历十九 年(1591年),汤显祖因上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贬 官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后又调任为浙江遂昌知 县。他为政清廉,关心民生疾苦,抑制豪强,直言敢谏, 由于他一直被豪强排挤,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 官归于临川。此后18年中,汤显祖一直过的是读书著作、 教子养亲的生活。
春香不谙情事,春天的生机让她由衷的感到欢欣。 看到杜丽娘郁郁寡欢,就怂恿她趁着大好春光梳 着应景的发型去赏春。 “宜春髻子”,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作燕子 状,戴在头上,上贴“宜春”而字。 杜丽娘心里却没有一丝快慰,感叹自己的心情 “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杜丽娘在这种说 不清道不明的心情的情绪下游园,奠定了整折戏 的忧怨感伤的基调,正因有了如此微妙复杂的心 理基础,才引出了下文“伤春”。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 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杜丽娘怀着难以名状的烦闷和自我欣赏的心情开始梳妆 打扮。 袅晴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则说太阳穿过灰尘照进院 子,一条若有若无的光线照进来,人的情思也如同这晃 晃荡荡的光线无法平静。一则直接把“晴”同“情”, 写人的情思起伏不定。 在思绪万千的心情下,杜丽娘戴上亮晶晶的花钿,穿上 华丽的锦裙,并从镜中欣赏自己的美丽。如花美丽的少 女从镜子里面审视自己的容貌、身段、神态,不禁沉醉。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 占的先”, 牡丹虽然美丽,但是 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 候才开放,怎么能在 春花中占得花魁呢! 这里深寓着杜丽娘对 自己美丽的青春被耽 误了的幽怨和感伤。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 圆”,“闲凝眄”,凝神。只听见燕子呢 喃明快如剪,黄莺歌唱音调圆润甜美。 以上从所见所感所闻展示了春天无限的美 丽。春光越是美好,无人欣赏才越让人惋 惜,伤春之意格外浓烈。那种觉醒后的向 往格外强烈,而现实的束缚又使得杜丽娘 沮丧灰心。
对比《西厢记》里面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 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崔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 却是由“欲”到“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 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 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孕育了生死不 忘之情。汤显祖的文学思想首先是主情,他所说的“情”又首先 是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中,婚姻固 不可以男女相慕的感情为先,但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上,对这种 “情”多少有所容忍。至于在“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之 “欲”,特别是女性的欲,连提起来都是“淫鄙无耻”的。而汤 显祖却第一次在戏剧中以明白和肯定态度指明:“欲”才是“情” 的基础,它是美好的、应该得到合理满足的生命冲动,并以杰出 的艺术创造表现了它的美好动人。这种描绘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击, 它所包含的人性解放精神,无疑要比一般地歌颂爱情来得强烈。 在《西厢记》中,作者只是自然地描写崔、张那种非礼的爱情, 而并不有意强调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崔、张 爱情最大障碍的老夫人赖婚之举,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是出于势利的考虑。在 《牡丹亭》中,作者则有很明确的把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社会的 意识的出发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