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8分)1.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2.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在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
”旅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A.“天与人不相胜”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辩证思维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4.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D.“舍善而趋恶不是人类的本性”5.某同学拟开展主题为“宋元时期市民文化”的研究性学习。
他应选择()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6.无论学术界还是广大读者,都一致认为作品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是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
这部著作便是()A 、B 、C 、D 、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 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
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9.下列四幅图片(图6到图9)分别代表了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①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③都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④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0.对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与晚清时期的统治危机相关②代表人物是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等③重点关注西方的军事技术④尚未论及中国政治制度改革问题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2.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
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C. 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 决定进行国共合作1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14.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则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
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人民为主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15.“东方风来满眼春”。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这次讲话()。
①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②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国有化政策的大规模实施B.科技革命的推进C.社会福利制度的推广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7.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18.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即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②学者于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③实施过程历经曲折④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9.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20、甲乙两人交换对时局的意见。
甲说:“四夷交迫,……覆亡无日。
”乙认为:“非变法不可。
”甲表示:“以现在的力量,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完全变法,如果掌握重点,亦足以救中国。
但是大臣守旧,不通外国。
若要依赖他们变法,就好象缘木求鱼。
”甲乙两人应该是下列()A.商鞅与秦孝公 B.林则徐与道光帝 C.康有为与光绪帝 D.孙中山与宣统帝21、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那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十五连坐和告奸制度D、焚烧诗书22、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23、王安石变法中,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的政策是()A、市易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24、“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A、指在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救赎的人B、指被教皇免罪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D、通过赎罪卷信仰教皇二、材料题:(共计52分)25.(28分)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说“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天子。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宗法立而刑清。
天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材料三:美国前总统布什说:“人类千百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
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如何约束权力上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指出这两种主张对当时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10分)(2)材料二的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试指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实践这种思想的活动和结果。
(4分)(3)材料三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举例说明美国总统是被“关在笼子里”的。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10分)26.(12分)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
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
……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
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
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4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18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的“三大革命”。
(3分)(3)“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
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5分)27、材料一春秋前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
《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材料二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买行“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六篇,其中《盗法》和《贼法》主要惩罚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和人身伤害的法律,《囚法》和《捕法》是拘捕和惩办“盗贼"的法律。
请回答:(1)依据上述材料比较战国前期李悝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异同?(6分)(2)为什么李悝变法会与春秋时期的改革有所不同。